大王賣菜 深耕在地農村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花蓮縣報導】「我做的事就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抱著培養細菌的玻璃罐,「大王菜舖子」的創辦人王福裕,有個霸氣的綽號──大王,正在向台下的高中生講述著他的賣菜理念:兩百多戶的家庭,每天餐桌上料理的都是透過菜舖子所配送的菜,而這些菜是花蓮在地小農所生產的無毒、新鮮食材;拿起玻璃罐,王福裕細細解說大自然最根本的循環,從植物的吸收到細菌的培養環境,這不是在教室裡的自然課,而是戶外活生生的自然教材。
大王菜舖子的誕生
「你以為我講的那些細菌啊、養份啊都是看書的嗎?都是我自己摸索的!」講到農法,看似專業的王福裕,其實也是從一個門外漢慢慢親身試驗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王福裕本來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博士生的候選人,當初來到花蓮是為了論文,但因緣際會之下,卻在這裡生了根。王福裕說,一開始是因為他的女兒誕生了,希望給予女兒健康的食物,因而與幾位鄰居開始共同向附近的農民購買他們認為好的食材。
只是這麼簡單的念頭,在二○○八年創立菜舖子賣菜平台後,僅僅一年時間,從六十幾個家庭訂戶爆增成兩百多戶,也因此王福裕證明了「想要吃健康的食物」是有市場的,是可以支持當地小農生存下去的一種模式,甚至可以解決農村產銷失調、過度進口農產品的問題,這與他一直致力的城鄉規劃理念不謀而合,唯一不同的是他認為,繼續寫論文,從事理論研究,這個世界並不會因此而改變,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全心投入菜舖子的事業,放棄了他的博士學位。
正在細心整理蕃茄樹的王福裕,對於種植農作物,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
從支持小農到整個農村
像菜舖子一開始做的:以一群社區訂戶支持在地農業的運作模式,其實也就是所謂的「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但菜舖子發展至今六年,做的事情已遠遠超過了CSA,王福裕說:「我們現在做的是『新莊園經濟』!」也就是說,除了單純的支持在地小農,這個運作模式還包含了更多在地的人力,例如:集結社區媽媽一起將盛產的花生做成花生醬、小麥做成麵包、桿成麵條;需要配送食材到各個訂戶家中,因此也產生了負責分菜、挑菜的人力需求。這樣環環相扣的結果,不僅僅支持了小農,更納入社區多元的人力做更多的事,就像中古西歐的莊園一般,能夠自給自足。
而王福裕也廣納人才到他的菜舖子工作,有五專餐飲科畢業的小女生,聽過王福裕的演講後,認同他的經營理念,自告奮勇幫忙研發新產品,有大學實習生幫忙做文案撰寫,有人做產品包裝設計,透過這樣小規模、穩定並且可複製的新莊園經濟模式,王福裕摸索出了一條可能是台灣農村困境的生路。
推廣支持自然 守護農夫
近年來,食品安全、養生、健康永續等觀念蔚為潮流,在超市裡,對唯利是圖的商人而言,「有機」就是「商機」,更有許多廠商也打著「關心小農」、「支持農村」的標誌,但王福裕直言:「很多人喊的其實只是口號,他們愛的並不是農夫,而是農夫的菜。」真正關心農夫、在地深耕的人並不多,更不用說要將這樣的觀念推廣到一般的家庭裡,困難重重,因此大王菜舖子成立講堂,不僅透過演講,也推出農夫體驗活動,他們要把這些觀念講給下一代聽、講給流出鄉村的年輕人聽、講給拿著菜籃的家庭主婦聽,讓大眾了解,對環境友善、與土地共存以及農村永續的概念。
面對未來,大王菜舖子怕的從來都不是競爭,沒有一定要怎麼走的包袱,就連王福裕自己也不曉得十年後的菜舖子又會走哪一條路,但也正是這樣的彈性,讓菜舖子並沒有被其他相似的平台打倒,大王菜舖子賣的已經不僅僅是食材,而是一種理念,貼近台灣土地,回歸自然的生活型態。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