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舒涵、黃瀞嫻/新竹縣報導】一個一個從窯裡出爐的柴燒窯烤麵包,散發出淡淡香氣,每天限量製作的麵包,都被遊客搶購一空,麵包工坊的外觀乍看之下就是一棟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教堂,究竟是如何化身為麵包工坊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背後的小故事吧。
峨眉天主堂 活化再利用
峨眉天主堂興建於一九六三年,為一座西班牙式的建築,迄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早期教堂內提供附近居民許多功用,像是合作社、診療所、幼稚園、不時發放民生物資,對當地具有相當大的貢獻,但是隨著城市不斷進步,社區中的居民逐漸到外地工作,隨著教育、經濟結構的改變,讓天主堂功能下降,慢慢地沒落而閒置。
將閒置教堂活化再利用的最大推手正是,成立於二○○○年的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鈞,從小就在峨眉長大,他說:「小時候都會到天主堂拿家裡需要的民生用品,有事沒事就會跑來這裡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因此,天主堂就像是他的第二個家。姜信鈞曾經是一位公務員,退休之後,他回到峨眉發現,曾經富有意義的天主堂,現在卻荒廢而無人使用,對教堂已有豐富感情的姜信鈞,決定要將教堂重新活出生命。
野山田窯烤麵包坊裡,每個人都是帶著笑容工作,從工作中得到滿足。
|
化身為麵包工坊 點燃社區新希望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在成立時,就將峨眉天主堂租下來,先當作辦公室使用,並偶爾當作舉辦活動的場地。二○○八年時,姜信鈞聽到社區內有鄰居患有憂鬱症,於是他和協會的工作人員們一直在討論讓鄰居能夠走出病痛的方法,最後朋友建議利用做麵包,讓這位鄰居能夠轉移痛苦,而成功活出新的自己。
於是,姜信鈞開始打聽做麵包的基本功夫,他先到新北市八里區的中華穀類研究所受訓,這裡藴育出許多頂尖的麵包師傅,就連吳寶春都曾經在此當過學徒。姜信鈞向現任的副所長施坤河學習許多做麵包的技巧,另外,不斷地透過書本摸索、向人指教,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對這個領域有所心得後,他開始將天主堂改造成做麵包的工作坊。
天主堂在經過整修及協會購買設備後,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於二○一二年正式成立了野山田工坊,以柴燒窯烤麵包作為主打,和一般麵包不同的是,利用窯烤的麵包吃起來口感更加Q彈、酥軟,姜信鈞更提供在地弱勢鄉親就業機會,讓峨眉偏鄉的居民能夠就近工作,並且培訓居民的第二專長,因此窯烤麵包是經濟多元就業方案內工作項目之一,目前工坊有八位員工,分別有麵包師傅、銷售員等,都是由社區居民所組成的工作團隊。
圖中為溫玉逢師傅,她的背後為目前麵包坊所使用的窯。 |
結合在地食材 推動在地產業
姜信鈞將當初指導他這些技術的施坤河請到社區,再一次把這些技術傳承給有意願到工坊工作的居民。其中,溫玉逢原本只是一位家庭主婦,透過鄰居的介紹,來到野山田工坊工作,從學徒一步一步地學習,到現在成為主要的麵包師傅,她表示很感謝理事長給予居民這麼好的就業機會,「在這裡上班,我可以兼顧家庭和工作,不用像以前為了賺錢,一早就要到市區工作。」目前工坊製作的柴窯麵包材料均以在地原料為主,像是東方美人茶、桶柑,姜信鈞說:「每次看到居民辛苦種的桶柑因為沒有好的技術種植,長出來的桶柑太醜,都沒有人買,所以我就想說可以把它變成果醬販售。」於是工坊的產品除了窯烤麵包外,也積極研發果醬與手工餅乾。
度過低潮期 激發出最終的果實
談到一路上最辛苦的時候,姜信鈞說就是學習與摸索的一、兩年,「因為窯不像電烤箱有溫度及大火小火的刻度,所有的溫度都必須靠感覺來衡量,假如溫度太高,麵包馬上就會焦黑;溫度太低,麵包烤不起來就沒有好的口感,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找到最佳的溫度和技術。」但是他認為野山田工坊都是靠著大家的「堅持」,才會有今天這麼好的口碑,熬過最開始很少人知道窯烤麵包、很少人來光顧的低潮期後,才能有好的結果,他也說虛心接受客人的批評,才能進步。
從姜信鈞身上看到他對峨眉地區深厚的情感,藉由工坊讓當地居民有了新的依靠和希望,也讓教堂賦予更有意義的故事,他表示未來會更努力地擴大營業,幫助更多弱勢的居民。熱騰騰的麵包每天準時出爐,在好吃的麵包背後,有著姜信鈞對峨眉的愛與努力。
延伸閱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