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崙囝仔走讀錫口~歷史篇

2016/04/11 08:08
6,063次瀏覽 ・ 1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0
檢舉

中崙囝仔走讀錫口­­~歷史篇

說起臺北城,一般人就想到淡水河,事實上淡水河上游的基隆河,也是孕育了臺北文化歷史相當重要的河流,而基隆河上的錫口地區更是臺北東部重鎮,至今也有近200年歷史。

錫口就是臺北市松山區之舊名,其名源自凱達格蘭族麻里錫口社,在凱達格蘭族語的意思中為「河流彎曲處」。

1920 年日本人認為「錫口」景色和與日本的松山相似,用「松山」代替「錫口」,而松山地名就沿用至今。

有260年歷史的慈福宮,原廟名為頂福德爺廟,比松山慈祐宮 早三年建宮,後因配合堤防修建被迫搬遷至此處,於1990年落成〈資料來源:慈福宮宮誌〉

照片

松山區最早成立的學校是位於車站外的松山國民小學,創建於 1898 年。

雖然從現在校園建築看不到原來面貌,但是校園側門邊一株老莿桐樹,卻是伴著無數莘莘學子入學、畢業,是松山國小百年樹人的最佳見證 。

照片

據松山文史研究工作者吳智慶老師的筆記,說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基隆河水陸運繁盛興起的年代,民生富裕,商家林立,衡真大師乃向豪門勸募款項,在錫口鯉魚穴的福地上興建了慈祐宮。

照片

這座古廟原來的設計是面向河港的,但在乾隆廿二年(1757年)因街市興起,而轉向鍚口街面,就是現今的樣貌。

鍚口街,是松山最早的老街,在清嘉慶年間是有名的淡蘭官道(新竹淡水廳經台北到宜蘭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更名為松山街,今日則是饒河街夜市,饒河街觀光夜市就是昔日的錫口老街。清光緒元年(1875年),對台灣影響至深的馬偕博士,帶領著平埔族信徒來鍚口街與松河路河岸的交接處,設立了在台第十所禮拜堂-鍚口教會。

照片

民國前二年(1909年),也就是日治年間,在慈祐宮旁興建了一間傳統市場,是單層的磚構造物,至今不僅保持檜木桁架與洗石子的外牆原貌,早市的榮景依舊。

照片

 

搭配著饒河街觀光夜市(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興建)的成功,這個古市場歷久不衰。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 2016/04/11 21:18

松山市場並沒有「早市的榮景依舊」,這個市場早已沒有生鮮魚肉蔬果的販賣,事實上連南松市場生意都一落千丈,松山這邊的人要去傳統市場不是去永春就是去南京公寓。而文中提到饒河街觀光夜市(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興建」),事實上夜市並不是「興建」,饒河街為舊時南港內湖居民進城的孔道,市況繁榮,自從八德路四段拓寬並延伸至南港路及忠孝東路六七段開通後,饒河街一度沒落,民國70年代由地方人士奔走申請成為觀光夜市。嚴格來說,饒河街早已存在,只是夜晚16:00-24:00成為觀光夜市,所以並不是興建。對商家來說商機無限,但是對於樓上住戶來說,相信跟樂華夜市一樣,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