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奕蒨、翁子涵/金門縣報導】走進位於金門縣金城鎮一隅的歐厝聚落,綠蔭林立,一大片的閩南傳統古厝映入眼簾,帶著歲月痕跡的古樸紅磚與此起彼落的蟲鳴鳥叫,更顯得淳樸靜謐,仔細一看,在入口處不遠的一間古厝,是歐陽夢澍成立的「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是國內第一個民間組織發起的野生動物復健專業機構,他利用自己的獸醫專長,為家鄉豐富的生態資源踏出保育的第一步。
獸醫師歐陽夢澍(左)與王齡敏(右)一同測量緬甸蟒的長度。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提供
正視金門長期問題 返鄉盡己之力
歐陽夢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從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犬貓獸醫師,七年前,歐陽夢澍也與太太在永和開設獸醫院。然而,從小一手帶大他的奶奶,身體狀況也不如以往,歐陽夢澍為了能就近照顧高齡九十八歲的奶奶,便萌生返鄉開設獸醫院的想法,加上近年來金門多起水獺路殺的事件發生,歐陽夢澍意識到金門動物醫療資源長期的缺乏,只能後送台灣處理,不僅耗費時間與金錢,珍貴的野生動物也無法再回到金門原棲地,他思索著:「如果金門有一個醫療單位可以做動物的即時救援照護,是不是就能有所改變呢?」
憑著這股念頭,他透過朋友聯繫上大學同社團的學妹王齡敏一同協助,熱愛金門處處都有自然景致的她,便一口答應,王齡敏曾在南投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工作六年,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猛禽中心服務兩年,擁有專業的野生動物救傷經驗,歐陽夢澍就開始與王齡敏一步步地籌組野生動物救傷協會。
一開始的他想法單純,只希望引進醫療技術解決動物救援問題,就能讓其他人專注於保育這塊工作,然而,在組織協會過程中,受到許多人的幫助,也接觸到當地的民間團體,帶他瞭解金門自然環境的變化,發現大家都努力的在守護這片土地,便決定從原本計畫的「野生動物救傷協會」加入生態保育的元素,在二O一五年六月中成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歐陽夢澍利用自己的古厝成立動物醫院,就近為民服務。 攝影/翁子涵
引進資源 完善照護動物
金門生態資源豐富,卻常有野生動物受困在鳥網、黏在黏鼠板或路殺等事件發生。王齡敏說,一般寵物的治療比野生動物還來的精細,因此他們引進數位X光機、氣體麻醉機、超音波機、血液檢驗機和生理監視器等設備就足夠支援救傷工作。協會以救援及照養標準化作業,透過民眾、縣政府或消防局的通報,在第一時間救援運輸,輸入病例,並進行身體、眼科、血液檢驗和放射線等檢查,再施予牠們相關的治療,同時建立動物復健與野放機制。她也表示,金門地方小,透過這種直接通報的方式,更能加快救援動物的時間與機會。
由於協會位於歐陽夢澍的古厝中,對於鳥類復健來說,空間不足,為了讓野生動物獲得更完善的照護,歐陽夢澍透過金門縣政府的幫助,在植物園區規劃飛行訓練場,也是國內第一個民間組織發起的野生動物復健專業機構。曾有一隻腳骨折的赤腹鷹,因傷勢嚴重,被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轉送至協會,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近五個月沒有飛行過,獸醫師王齡敏為牠做飛行技巧與體能的訓練,為期一個月的復健後,達到可以野放的能力,赤腹鷹終於能展翅,與同伴飛往南方過冬。
協會成立至今半年多,受理了七十三隻動物,有三十種物種,其中救傷的動物鳥類與蛇類都各佔了將近一半,也曾受理兩隻遭路殺的水獺,有一半以上的動物經由他們的治療處理後,重回大自然的懷抱。他們平時也為一般寵物看診,這些技術和設備都是過去金門不足的資源,造福了當地居民們。
受困在黏鼠板上的蒼翡翠。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提供
從救傷著手 開啟長期保育之路
「保育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甚至要拉長到十年、三十年才會有所成果。」王齡敏表示,現階段先從保障野生動物能健康存活的救援照護開始,同時舉辦講座教育金門民眾生態保育和野生動物的觀念。未來他們也計畫走入中小學,帶著他們一同認識金門的自然生態,逐步落實保育工作。
歐陽夢澍憶起兒時的金門,滿天星斗,晚上念書是不需要開燈的,走出家門外的池塘就能看到水獺,對比現在為了促進觀光而築起的大樓和燈火輝煌的樣貌,他曾問自己:「我還要回來嗎?」他感慨的說,光靠協會的努力是不夠的,金門本來就有許多致力於環境保育的團體,希望結合大家的力量,讓政府和民眾聽見他們的聲音。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