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盼促進跨領域合作 專家憂辦學特色消失
教育部今年提出「後頂大計畫」,預計透過學校發展各自特色以提高競爭力。而面對少子化衝擊,計畫藉由國立大學合併以整合教學資源。該計畫擬提撥約新台幣80 億元預算鼓勵大學合併,目前共有八組國立大學正在研議併校,其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併一案,引起南藝大師生極大反彈。
質疑程序黑箱 南藝師生反抗
因應國內大專院校逐年擴增,又將面臨少子化導致生源大幅縮減的危機,教育部一方面執行大學退場政策,另方面則推動大學合併政策。國內大學自1996 年擴增以來,大專院校總數曾高達一百六十多所,然而高教資源有限,校數增加意味品質下降,又逢少子化衝擊,連政府學雜費補助亦遭到削減。在招收不足學生的壓力下,高教品質日漸低落,部分大學被列入退場觀察名單,少數學校則被迫退場,尚在場內的大學思考因應之道,其中大專校院合併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
大學整併的基本條件為「單一縣市超過兩所國立大學且學生數低於1 萬人」,並考量學校領域分布的廣度、互補程度,以及招生規模、學校自籌經費能力等。近年成功案例包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為臺北市立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為屏東大學)等。但在整併計畫中,並非所有「名單內」的大學都願意合併,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等,皆引起該校師生的反彈聲浪。
其中南藝大與成大的併校計畫更引發南藝大師生北上陳情,三月七日下午兩點在立法院群賢樓前召開記者會,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龔義昭表示,2013年一月二十三日南藝大收到教育部來函,詢問併校事宜,而南藝大舉行六次院長會議後,決議繼續朝向藝術專業大學發展,表明無意與他校合併,如今態度卻模稜兩可。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鄭翔宇也指出,每當校務會議談到合併事宜,校方總是在進行投票前散會,無法達成共識,不免令人質疑學校是否早有併校想法。
「合理懷疑合併推動的背後牽涉利益結構的糾葛。」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教授顧世勇指出,教育部稱南藝大現任代理校長鄭德淵表明「南藝大與成大合併案就缺一紙公文」,因此發函要求盡快成立併校窗口。顧世勇認為,先前校方聲稱沒有預設立場,現在卻傳出這樣的消息,無疑是想暗中促成合併,教育部及南藝大校方提及的「校務評鑑不佳」、「財務危機」實為煙霧彈,僅是為推動合併的藉口,並非真正考量。
鄭翔宇認為,「教育部積極推動合併,但卻未提出學術理論、專業評估,計畫內容粗糙、簡陋,若真要推動合併,至少需要一個明確的理由說服兩校師生。」他也指出,教育部長吳思華原稱推動併校,稱南藝大因面臨少子化,擔心其招生人數不足。鄭翔宇對此解釋,南藝大是一所以碩士為招生導向的學校,向來皆以師徒制方式培育菁英,從沒有廣招學生的打算。顧世勇強調,南藝大師生並非「為反併校而反」,而是以教育未來的出發點思量。除合併程序令人質疑外,也擔憂若與成大合併,教育資源會因藝術本身無法被量化而遭剝奪。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因併校案之程序黑箱引反彈聲浪,南藝大學生於三月七日圍堵教育部,高舉旗幟,呼喊「系統(教育)扼殺藝術」,表達反合併立場。 攝影/甘岱民
系所性質衝突 多元淪為口號
教育部認為,南藝大與成大合併案不只符合原先提出的「單一縣市超過兩所國立大學且學生數低於一萬人」的條件,也考慮到「學術互補」的效果,不僅能跨界合作增進效益外,也可增進理工人才的美感素養,因此成為合併組合之一。
對於藝術類大學被教育部視為推動合併對象,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表示,南藝大與成大兩所學校屬性有一定落差,藝術大學與綜合大學訓練人才的目標並不相同。她說明,南藝大以創作為主,而成大則以學術性為主,兩者辦學目標相互衝突,若合併恐消滅兩校的特色。「學術互補」的考量不只存在南藝大與成大之間,政大與臺科大也於今年二月十七日發表聯合聲明,期望整合兩校教育資源,在充分的溝通之下,打造人文社會學術與創新科技研發融合新典範。但對於併校,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學生張騰元認為,科技大學注重實作,普通大學則注重理論,況且兩校科系的性質南轅北轍,資源整合可能沒有那麼容易。
在校區利用的部分,戴伯芬指出,南藝大與成大兩校區距離遙遠,若兩校合併,南藝大的校區與師生的交通皆成問題,她進一步舉例,過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合併後,部分課程必須往返林口校區,交通十分不方便,也讓師生頗有怨言。作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後的第一屆學生,北市大中國文學系黃姓學生也表示,在天母校區附近的交通並不便利,但學校並無接駁車服務,因此對博愛校區的學生而言,即使天母校區有很棒的體育器材設備,或者感興趣的通識課程,最終也會因車程而不選擇去該校區學習。
目前教育部「後頂大計畫」中,鼓勵大學合併、聯盟、退場與轉型,併校是較普遍且能減少學校數量的作法,但黃姓學生提到,整併的目的無疑是減少人事費用,但兩校合併後,原北市大的體育學院,仍未和北體的系統整併,完全沒有達到當初預定的效果。戴伯芬也表示,大學合併只有一個要件,就是減少人事費用,若無法實際減少人事支出,達成「瘦身」效果,就沒有意義。
深思育才初衷 走出高教泥淖
新世代高教藍圖中,「發展特色,縮短差距」為其核心理念,政大教育學系教授詹志禹表示,臺灣高教面臨空前的挑戰,各校發展特色才是生存之道,臺灣高教的生存契機,不在競逐排名,而在發展特色。然而戴伯芬認為,在教育部主導資源的情況下,多數面臨合併的學校,透過跨界資源的整合,朝不熟悉的領域擴張,將面臨特色消失的窘境,口號與政策也相牴觸,因此引起諸多爭議。不只是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大學走向普及教育後亦導致招生門檻低,也造成超大班教學、師生比不平衡的情況,世新大學前校長賴鼎銘表示,就看校方願不願意花錢聘用更多師資,以緩解嚴重失衡的師生比,提高教學品質,賴鼎銘認為,最重要的仍是特色教育,「辦得有特色,自然有人要來」。詹志禹也認為,發展特色才是各大院校的生存之道。戴伯芬表示,各大專院盼以合併來爭取更多經費,她質疑,這樣競奪資源的方式,對台灣整體高等教育究竟有無實際幫助。顧世勇也提出,大學合併應以性質相似為前提,若把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體系強行湊合,將會崩壞多元教育體系「因材施教」的理念。「並非不能合併,而是要分析他的優缺點,讓雙方都能發揮各自的特色。」賴鼎銘表示,可以讓同一地區兩所性質相近的大學合併提升教學品質,或者是讓辦學不力的學校合併以達到互補,但他也提到,併校目的若只為減少學校數量或爭取經費,其合理性勢必會遭受質疑,因此要確立併校的原則,「回頭思考當初辦學目的為何,才是現今高等教育環境最該面對的議題。」【主編/李振均 記者/甘岱民、盧又鉦、杜冠霖】
新聞人期刊315期PDF線上看
更多報導詳見世新大學新聞人報社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