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容伊、簡琬真、王薏慈/宜蘭縣報導】「白飯無限供應」、「白飯免錢」是一般餐廳常見的招客標語,但在稻香園餐廳裡,卻把「米」當作店內的主招牌。扛下這塊米招牌的是一對兄弟檔,老闆林一張與林旺德採用合鴨米的方式種植稻米,讓鴨、稻在田間互利共存。鴨子可在插秧前翻土,在種植後吃害蟲,得以讓稻作順利生長,而且此農法不噴灑農藥和肥料,米在天然的環境下生長,使其所煮出來的白飯,自然多了一份香甜味。
別於一般的餐廳位置,稻香園位在田間小路上,四周都被稻田圍繞著。攝影/王薏慈
採用自然農法 種出天然好米
在稻香園餐桌上的米,是許多老饕為此遠道而來的目標,而背後的主因是來自於老闆林一張與林旺德所堅持的「合鴨米農法」。此農法主要是利用專屬混種合鴨在稻田間啄食害蟲,自然地與稻子維持一個良好共生的環境。
有顧客說,合鴨米飯與其他米飯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它的口感,吃起來有特別的Q彈性,而且在口裡咀嚼時,還帶有獨特的香甜味。林旺德說:「客人在我們餐廳吃飯,有一試就成主顧的,也有一次買很多米回去送親朋好友的。」許多顧客因為認同他們的稻米,不僅大老遠跑到餐廳享用米飯,吃不夠還會買帶生米回家煮。
許多顧客大老遠跑到餐廳來,為了就是老闆林一張和林旺德種的這些米。攝影/王薏慈
種米賣米煮米 全都自己來
有些小農在種稻時,會和政府單位合作,讓政府固定收購稻穀量以穩定農作系統。但林一張與林旺德卻不這麼做。因自家生產的稻鴨米成本高、稻量偏少,較不適合與政府合作。一般來說,讓政府收購固定稻量,大多是成本低又高產能的農作模式。因此,稻香園在沒有政府的收購作業下,自家賣的高品質合鴨米又有銷售壓力,較難和其他高產能、低價格的稻米廠商競爭。
最後,他們決定乾脆開店賣米,直接煮給客人吃,親自感受米的差別。林一張說:「當米賣不出去的時候,就開始會想辦法,不然我煮給你(客人)吃好不好?」於是,稻香園餐廳就此營業。
林一張和林旺德是兄弟,他們同心協力將到稻香園這塊招牌撐起,一個主要負責經營餐廳,另一個則是照顧稻田。餐廳位在田間小路上,相鄰著合鴨米的稻田,經常可以發現林一張和林旺德在店裡與田間來回走動,一邊是餐廳門口有人大喊著要找林一張老闆,另一邊的待客後廳則是合作廠商正在等待和林旺德老闆洽談公事。
稻香園營業至今已將近二十年,雖他們的稻作採一年一收,但平均稻米的月消耗量為近兩噸,這不只成功地培養出了固定客源,甚至每天都有新的客人上門。
老闆林一張正在侃侃而談對自家合鴨米的心路歷程。 攝影/王薏慈
成功的嘗試種植 為後帶來廣大效益
台灣在十幾年前,農夫大多以灑農藥和肥料的慣行農法為主,有機農法還未盛行,但林旺德與林一張卻依舊選擇用成本較高的合鴨米方式種植。合鴨米農法雖然有機但難度高,因為在當時,像合鴨米這類的自然農法,全都得靠自己摸索,而且還得為配合鴨子的種類與習性去做研究,不只要顧稻子,也要顧鴨子。
林旺德說:「當初只是想嘗試下去種,其實這段路很坎坷,也沒有想過會走到今天這種結果。」因為家中本來就務農,所以林旺德與林一張也決定要接手家裡的農業,因而踏上農夫的路,而十幾年前選擇合鴨米的嘗試,在他們同心協力突破了合鴨米農法的種植與銷售難關後,成功地為十幾年後的現在,奠定穩固的農業基礎,而且還開了一家稻香園餐廳。
在稻香園還沒有知名度時,稻米常面臨賣不完的狀況,但在一步一步慢慢耕耘後,歷經五年的時間漸漸成功地打開口碑,從蘋果日報、旅遊雜誌、電視節目,到現在連網路大廠Google、Yahoo都找上門來協商打廣告。
目前稻香園的稻米通路以餐廳客人、店內自賣、宅配三條為主,而且稻作數量與通路行銷已達飽和,其實早已不需要太多廣告做行銷。林一張表示:「重點在於要如何維持稻作品質,或是更好,這樣才是我要的方向,而不是一直打廣告、打廣告。」他們兄弟倆都希望能夠繼續保持稻香園目前的穩定營業,並且努力將最優質的合鴨米煮熟成米飯,再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