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圖證實 新生南 北路底下的不是瑠公圳
松山社大 梁蔭民
新生南、北路底下的不是瑠公圳,而是日本時代所蓋的大排,戰後稱為「新生大排」。
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
只要選舉一到,總有人會打著韓國首爾清溪川的案例,高喊要讓新生南、北路底下的「瑠公圳」重見天日。不過,那根本就是日本時代為了台北市都市擴大計畫而開闢的「特一號」排水道。
至於新生南、北路底下的大排,是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
特一號大排邊興建特一號道路,寬47公尺達,稱為「堀川」與「堀川通」。雖然瑠公水利組合的水圳有些與大排平行,但還是分流而行。台北盆地農業開發的過程,確實有過許多埤塘與水圳,但都隨農業活動的結束而消失數十年;與其重現「偽瑠公圳」,不如思考如何從都市叢林裡找出過去的埤塘與水圳系統。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