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白魚】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我叫白魚,是台灣溪流裡的原住民!因為身體的顏色比較淡,老一輩也有人叫我─肉魚。我最喜歡的地方是水流平緩、有藻類和小蟲可以覓食、有水草可以藏身的溪流。你說這樣的地方,不是很普通嗎?那可就錯了!現在全台灣只有日月潭附近的小溪,還有大甲溪的支流—食水嵙溪,才能發現我的蹤影。但是,這最後的家,也將被水泥與消波塊佔據…
我們的島 節目
內容
晴朗的冬日,小魚兒悠游自在地,在水草間穿梭,岸上兩三個壯丁拿出蝦籠,一個一個將調配好的誘餌放入其中。咦,這裡明明已經公告封溪護魚了,怎麼還可以下溪床捕魚?可別誤會了,他們是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來到食水嵙溪,替台灣白魚做身家調查。
根據文獻記載,台灣白魚原本分布在中部的大甲溪、烏溪、與濁水溪流域一帶,但是隨著河川污染與水泥化,現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白魚,都已經消失了。魚類專家李德旺走訪各地調查發現,目前全台灣白魚僅存的地方只有三處,兩處位於南投埔里附近,另一個據點,則是新社鄉食水嵙溪上游。
白冷圳社造促進會總幹事徐指出,早期食水嵙溪從上游到下游,到處都是白魚,但近年來白魚的數量一年比一年減少,棲息環境也一年比一年的緊縮,尤其是食水嵙溪中下游的河段,這一兩年幾乎完全見不到白魚的蹤影。
民國九十三年敏督利颱風,為新社鄉帶來嚴重災情。大水過後,台中縣政府著手執行食水嵙溪的整治計畫,將自然的河岸,修築成硬式的水泥堤防,原本可以讓白魚躲藏、棲息的石縫與水草不見了,白魚也跟著消失。如今食水嵙溪下游的親水公園只見白色的魚旗飄揚,追念著過去充滿生機的時光。
這幾年風災頻仍,食水嵙溪的堤防修了又壞,壞了又補,每一次施工對溪流生態都是一大浩劫。去年年初,縣政府在上游的番社嶺橋附近興建堤防,當地保育團體擔心,白魚最後一塊棲地將會不保,不得已只好採取移地復育的方式,讓白魚先搬離這個可能崩解的家園。大甲溪生態協會與白冷圳社造促進會,營造了一處人工溼地,新社國小的小朋友們也一起參與,替一百多隻白魚搬新家。
2008年3月搶救白魚的行動,成功地讓社會大眾了解白魚的危機,農委會在今年四月公告白魚為保育類動物,而台中縣政府工務課也公開承諾,堤防施工過程會將白魚生態列入考量。
去年七月卡枚基颱風來襲,番社嶺橋上游剛完工的堤防再度被洪水沖毀,承包商涉及偷工減料,檢調也介入偵查。行政部門在多方考量下,番社嶺橋上游暫時不再進行復建與整治。
今年年底,另一段災後搶修工程又開始施工。河道施工處離白魚棲地只有一百公尺左右,怪手先下溪谷將水流引到一邊,並在河道填土做施工道路以便施工,但溪流生態也跟著全部毀壞。新社鄉大南村長廖國泰指出,目前進行的災後復建工程只是治標而已,無法根本解決新社地區淹水的問題,從上游進行分流,將洪水引導到下游去,或許是根本解決水患的另一種方式。
食水嵙溪的問題,只是台灣河川的一個縮影。居民與公部門期望以工程手段解決水患,在居民生命財產優先的考量下,無法發聲的魚蝦只好被犧牲。這樣的硬體工程能否根本解決水患,是一個問號,但確定的是,棲地一旦被破壞,要恢復是再也沒有機會了。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