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準老師的教育觀點三】師培生看偏鄉教育

2020/05/04 22:33
2,62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邀稿撰文/中教師培生 林宥君

編輯/黃如意

宜蘭少女X跨越半個台灣的師培路

宥君曾經在文章自述:「在宜蘭偏鄉成長的我,日常上課通勤開車單趟至少需二十至三十分鐘,因為住家附近甚至連公車站也沒有。但很幸運的是我有位非常重視教育,也了解子女的母親…」

帶著學測語表A+、國文15級分,她來到了吹著南風的港都。在這一段大學的學習之中,她理出一些對於教育的想法。

出走,是為了回家,帶著收穫,教導他人,也許便是宥君在課業、家教、研習當中,努力不懈的目標!

照片

---------------------------------------------------------------------------

偏鄉學校的教師年資每增加一年,學生數學成績可以提高0.96分,若是能夠降低偏鄉教師1%的流動率,學生的數學成績則可以提高0.15分。

有人深入了解,產生教師快速流動的原因嗎?政府真的忽略、不管偏鄉教育?學生真的怠惰或不聰明不適合學習?教師難道沒有發揮最大功能、盡己之力?

---------------------------------------------------------------------------

「偏鄉教育」在懷有熱血、抱負的教師心裡,有如魔王關卡,在大學、碩士所修的教育學程旨在培養自己的能力,帶著「教育愛」躍躍欲試的踏入眾人口中的「艱困之地」,去發揮所長與熱忱。

然而真正能留下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真實情況是,偏鄉教育除環境、資源缺乏外,師資短缺、更替快速。教師的快速流動讓學生學習產生斷層、教學無法適應、課業不連續,更在心理層面影響著學生!

    這種重要人事上的不穩定,讓本該是領頭羊、啟蒙者、帶領者的教師,沒有獲得學生的信賴,無法成為學生的依靠,更遑論能夠鼓舞學生。

    「反正你過不久就會走了啊!努力了你也看不到。」

    天真的孩子口中說出了如此絕望的事實。他們的努力沒有被人看見、無法被肯定,因為絕大多數的老師並不會等到他們成功。曾尊敬的師長一個個離開所謂蠻荒之地,過段時間新任的老師又來了,但孩子們已不敢再期盼有人會和他們一起努力。長久下來學生的士氣頹靡,沒有為學習奮力一搏的力量。

    教師留任對學生的重要性可從2016年研究報告中得知:偏鄉學校的教師年資每增加一年,學生數學成績可以提高0.96分,若是能夠降低偏鄉教師1%的流動率,學生的數學成績則可以提高0.15分。

然而對於一般教師來說,進入到偏鄉教育又何嘗不是挑戰?一群「難以教化」的孩子,長期處在課業程度差且缺乏學習動機的景況,更讓人身心俱疲的是,偏鄉學校由於師資不足,往往一位教師還需兼任多份行政工作。交通、自然環境不便利,經費、軟硬體設備又不足,人事、學生的不穩定難以維持品質。如此工作環境,不必他人勸說就已讓人退避三舍。

    且偏鄉學校的孩子面臨到的問題往往不單只有課業,教師也需要具備更多專業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如:需要活化教學才能引起學生興趣與共鳴;需有能力處理學生、班級、校內的庶務,甚至跨出學校進入到學生家庭與社區。然如此繁重的責任加諸在一位老師身上著實沉重,況且還有地理位置偏遠、生活條件不佳、進修發展困難等問題,導致偏鄉學校難以招募到長期留任且富教育熱忱的教師。加上現有教育政策並未能適當引導老師往偏鄉區均衡流動,且唯有正職教師能擁有偏遠地區的經費加給,使人才缺乏更加嚴重。

但真的有人深入了解,產生如此窘境的原因嗎?政府真的忽略、不管偏鄉教育?學生真的怠惰或不聰明不適合學習?教師沒有發揮最大功能、盡己之力?其實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檯面下的因素,是家庭、同儕、學生志趣。與其用硬體、政令、教條推著學生跑,不如鼓舞他們飛。

    因此我認為,更能帶動學生課業的首要關鍵,並非一味填鴨式的補救教學,而應該先了解其身心靈上的需求,並讓學生對於學習的認知是樂觀、有助益的,如此,方能從根本激勵學生,使他們發自內心渴望學習。

    在課業以外,也應能朝自己有興趣的技職去鑽研發展。正如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所打的招牌「素養導向」,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的不再是教科書內的知識,而是能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價值觀。

然十二年國教是更加劇城鄉差距、貧富差異,抑或給予弱勢孩子機會?這些從本質、起點就不同的學生們,真的獲得「均質、平等」的機會了嗎?倘若連教育最基本的教師、學生都無法產生深厚信任與連結,試問如何發揮影響力至其家庭成員。無可否認,教育要發揮完善的功能與看見成效,必然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雖普通學校也會遇到家庭功能不彰的個案,但偏鄉學校的比例尤其多,教師可能還需負起家庭教育或親職教育的責任。就連一般家長,也還需費時費力的說明,才能理解「適性揚才」的重要,若要改變台灣民眾長期以來認知「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需要一定的時間、耐心和精力與家長進行溝通。若想將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良好立意充分發揮、達到盡善盡美,必然需要更具體、可行的方式,補足偏鄉學校所需的專業人士、優良師資群及基本家庭、社區、環境功能。

 

撰文/林宥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