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紫維、紀沛蓁/台中報導】
相信有許多人都在學生時期玩過社團,而在台灣,著重在升學為主的教育上,社團無疑是學生們探索興趣的其中一個好管道。有許多人在社團裡摸索興趣,進而找尋到了自己的夢想,就此前行。也有許多人則是透過社團裡上台的機會、在校內校外裡的表演,因而實現了自我價值。
週日午後,在台中市立清水高中裡,意外的有著許多學生待在學校裡,有的在排演,有的跳舞、有的在對台詞,這些都使用英文。我們走向英語科的辦公室,穿著薄荷綠衛衣的楊雅卿神清氣爽的向我們招呼,她是清水高中的英文老師,同時也是英語戲劇社的指導老師。在外頭排練的學生們,正是英語戲劇社的同學,為的是即將在一年一度的成果發展。
跳脫升學主義的框架 社團動態英語教學
已成立二十一年的英語戲劇社,原先本是英語研究社。在1999年時,楊雅卿受到學生的請託,接下了社團指導老師。而原先的社團上課時,大多是以靜態的方式去閱讀以及練唱英文歌等,楊雅卿笑著說教同學唱歌她可能沒辦法,但她可以用她的方法去帶社團,因此她想到了大學時期接觸到的戲劇經驗,打破升學主義下的教育模式,抓住機會,帶同學們用動態的方式去學習,因此英文研究社逐漸地就演變成了英語戲劇社。
創造舞台 領學生自我實現
高中的學生社團其實不在少數,但要成立二十多年,且年年都有在校外表演的機會,以及能夠讓畢業校友爭相回校幫忙的社團,其實特別難得。而清水高中的英語戲劇社就是少數裡的那一個溫馨社團。除了靠的是學生們的熱情外,無非是社團指導老師的用心。一開始帶社團時,楊雅卿發現其實有許多學生很有潛力,但卻礙於沒有自信,而有時候那種不自信感,就是需要別人推一把,才能開發出學生的更多潛能,因此楊雅卿一步一步的為學生設下目標,從學校演出到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一年固定五場的演出,除此之外,也在學校的支持下,領學生參加各個大大小小的比賽。楊雅卿的初衷是希望能讓學生被更多人看見,同時也希望學生們能夠知道,自己能做的,絕對比想像中更多。
教育的不同面向 每個位置都能使自己發亮
楊雅卿回憶剛開始帶社團時,也遇過不少學生其實不敢開口說英文,更別說要上台做一些肢體動作了,但她和學生相處過後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更特質,而應該可以有方法讓舞台更多元化,讓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光發亮。因此在舞台上除了戲劇外,也加上舞蹈,而舞台所需要的道具、燈光、音效,到後期演出所需要的宣傳、剪輯,這些都由楊雅卿領學生一同摸索、完成一場又一場的演出。楊雅卿億起帶社團的兩個十年間,其實每年都會有想放棄的時刻,她說到,曾有校友在畢業多年後向她提起,其實自己原先是很不認同清水高中的,但後來因為加入了英語戲劇社,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的對學校的認同度變得很高。楊雅卿因為學生的這段話深受感動, 她才理解到原來一個社團,可以影響一個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甚至是對自己的認同感。學生們的反饋和成長,都是楊雅卿持續帶領學生們的動力。
失敗的經驗 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當社團的規模越來越大,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也需要經費去做更好的執行。從一開始領學生去附近商家募款,而缺額甚至有學校裡的老師贊助,楊雅卿內心充滿了感恩,但她認為這並非一個長久之計,而且也會感到不好意思。因此楊雅卿轉而接下政府的案子、教育部的計畫等,經常犧牲個人時間去撰寫企劃書,這些為的都是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舞台。而呈現舞台表演時,即使前置工作準備的在完善,也有遇到過突發的狀況,像是可能遇到字幕機壞掉、燈光線被踢到等,也有過學生可能上台忘記帶小道具或者是曾有過學生在舞台上跳舞時,鞋子被踢掉等。楊雅卿表示,這些突發狀況,當下演出完,可能會覺得沒有那麼完整,但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就像卓别林的名句裡提到的,人生近看是個悲劇,遠看是個喜劇,楊雅卿認為舞台也是一樣的,可能那些不完美會有失落感,但汲取那些經驗,都能一次比一次更加的完善。
對教育有著極大熱忱的楊雅卿,除了在帶領社團上用了許多心思外,課堂上的設計,她也是卯足全力。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舊抱持著初衷,只要她能夠做的,她就會盡全力的去做,她笑著說,平時忙碌的她,其實不用社群,但因為在帶領社團需要宣傳,因此她也去了解了時下年輕人使用的instagram。她認為跟學生一直都是教學相長的,她教導了學生,同時也從學生身上學習到很多,她在把從學生身上學到的,轉而分享給更多人,成了良善的循環!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