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教授用不一樣儀式送別慈母
春節期間,其母楊許綢女士因病辭世,他尊重弟弟的看法、依循「冷喪不入庄」的習俗,留著母親的最後一口氣回到家裡,為她助念八個小時。但是在設置腳尾燈的時候,他以LED燈取代了傳統的煤油燈,讓母親在邁向天國的道路上看得更清楚,他在腳尾飯之外加入母親愛吃的豆腐乳,讓母親不至於驟別人世,水土不服,他的母親平日出門都以計程車代步,他以紙糊的計程車取代了傳統的魂轎,讓母親不至於忙亂了生活的腳步,這樣不但表達了孝思,更能與時代同步。
他的母親對文字陌生,只熟悉閩南語,於是發送訃文的時候,他沒有依循制式的文字,特別以白話文、閩南語的口氣寫出母親的生辰、辭世日,告訴親友三月十日上午八時要為母親送別,母親將會入住「新厝」民雄公塔。
為了彰顯母親一輩子的辛勞,他請生死所畢業的同學製作記念影片,訪問母親的好友,請她們談談母親的過往,借用母親喜歡的音樂、歌曲,運用他自己富有磁性的語調旁白,以淡淡的、平靜的話語訴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境。
沒有機會讀書的母親,在削甘蔗根的時候認識了搬運甘蔗的父親,甘蔗,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物產,她也曾經在磚廠工作,種過荷花,這些產物是她養育兒女最重要的資產,在追思長廊中,他會以這些實物佈置起來,讓母親回味自己的一生,讓親友知曉母親的一輩子的辛勞。
他們會穿著黑袍別上孝誌,取代傳統的麻衫、苧衣,他們的孝思不變,追思的情懷不變,但是他要用自己教授殯葬學的心得,化繁為簡而更顯人性化的方式,創造個性化的送別儀式。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