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呂秀如,現為台中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的助理教授,但與一般教育者單純的學術經歷,呂秀如有著十多年的業界經歷。從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專業諮詢顧問到台北君悅酒店的培訓協理,再到香港IHG假日酒店的總監,之後到了中國廣州長隆集團擔任營運HR助理總經理。業界的經歷從美國至亞洲,橫跨了中、港、台三區。看似有著豐富經歷的她,應該一路走來沒有太多的困境,但誰也不知道,她至28歲那年,才有了能夠去唸大學的機會。
成長背景帶自卑 28歲飛往美國取得學位
呂秀如說起自己的成長背景其實是帶著一些自卑的。在她初中那年,因為家中生意失敗,使得她無法開口向家裡說明要到外地念大學,於是在她唸完台中高農後,就直接進入工作的階段。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中通豪飯店擔任HR助理,幾年後轉至長榮航空的擔任行政助理,而在長榮航空的工作期間,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個轉機。
在長榮航空工作的期間,她遇到了一個經理,時常會因為她的學歷而對她帶著一些偏見,認為她是因為懶惰才不去考大學,但她無法反駁,她不好意思告訴他人是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在她28歲那年,除了職場上時常因學歷受到偏見以外,在當時與已訂婚的對象也解除了婚約,她突然意識到,若自己到了35歲被裁員,那她只有高職學歷,能做什麼?於是,她飛往了美國。
到了美國之後,她先在西雅圖從語言學校開始念起,近半年的時間,就通過了語言考試並且申請到了西雅圖城市大學。而她因為金錢的壓力,只花了2年3個月,就將180個學分全數修習完畢,以A學生的殊榮得到了學士學位。
之後還剩下了一些錢,於是她決定想繼續就讀跟以往工作經歷相關的HR、成人教育這領域。於是她申請了賓州大學的學習與發展系,在那裡修習碩士學位。而這次她只花了12個月。
不迷戀「名牌」 果斷放棄英國劍橋學位
得到碩士學位後,在此同時,她申請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於是她收起行囊,前往至英國。在劍橋大學的期間,她用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嘗試,但她卻發現到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她很確信自己想走業界這條路,於是果斷地放棄在劍橋大學的學術生涯。許多人告訴她應該要繼續讀完,畢竟是「劍橋」啊!但她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於是飛回美國在賓州大學以獎學金的方式念完博士學位。(賓州大學有分業界與學術,兩者課程內容會做不同的安排)在當時她要離開劍橋時,她告訴自己:「不是所有的劍橋教授都是劍橋博士畢業的,只要你是特定領域的翹楚,你可以到各個地方去。」或許有人會認為放棄劍橋的頭銜很可惜,但她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更為重要。
不認輸的骨氣 打不死的韌性
呂秀如在2008年時因為父親罹病,所以決定回到台灣。當時她一開始在台灣找工作時,其實吃了不少苦頭,因為博士學位的關係。而當時台北君悅酒店,正要尋找關於人力訓練的專業人員,在台灣當時,並沒有人是念關於人力教育相關專業的。面試過後,她獲得了培訓協理的職位。她只工作了八個月,就被美國君悅酒店的總部選為飯店籌備小組成員。這時候出現了新轉機,在當時美國唸書朋友的好朋友,將他的履歷輾轉至香港的IHG假日酒店的區域總經理,而她在當時就想,若能在履歷上添上香港的工作經歷,或許能自己加分,於是她在2009年前往香港擔任IHG假日酒店的質量控管持續改善總監。
在香港的第一年,呂秀如說是特別挑戰和辛苦的一年,因為她從沒有擔任過總監這個職位,有許多更大的責任需要扛起,而在同年,她的父親也因病離世。但她骨子裡,有越多的挑戰,她就越不認輸。於是在擔任總監的第二年,她藉由不斷的檢討及修正,再之後每次總公司檢查評測時,都是滿分。而在香港她待了三年。
而在2012年,中國經濟正飛速得崛起,在與香港的三年合約結束後,她決定要將履歷再添上一筆中國的經歷。這次她到了廣東的廣州長隆集團擔任營運HR的助理總經理。而這份工作與她以往的經歷有些差異,因為以往都是在飯店領域,而這次集團內,偏重的是主題樂園的運營。但她不畏懼挑戰,她每日都走進主題樂園,去看去學,而這份工作,她前後共待了5年。
結束業界旅程 返台投入教育界
在2017年,因為長期於香港及廣州潮濕的工作環境,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小狀況,於是決定返台稍作休息。而就在此時,正巧在東海就讀碩士在職專修班的好友與系上老師談到了她的經歷,剛好餐旅系正需要有業界相關經歷的教育者。而她會決定投入教育界,一方面是她認為「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若把自己知道的事情緊握在手裡,沒有傳承那是沒有用的。再者是長期在飯店業擔任HR的她,發現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餐旅業,那麼或許是學校的教育出現問題,若她先進入學校,了解年輕人的想法,這個任務更加重要,因為能協助餐旅產業延續新血。而她父親在臨終前,告訴她,讀到了博士你的社會責任就比別人來得大,若有機會,一定要貢獻。於是在與東海大學邀約她時,她很樂意也很開心,她期許能夠把業界的經歷帶給學生,也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縮短從學校畢業後到業界的落差感。
而在她投入教育界的這兩年間,她將業界的經歷分享給學生外,也以HR的角度告訴學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與態度。而談起台灣學生與美國學生的差異,她認為台灣學生大多缺少了批判性思考和主動性,像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習於等老師給正確的做法和答案,或者是不敢舉手發問到下課才問,因此她時常在課堂上,會丟許多問題給學生,幫助學生思考。而她也時常用生活化例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而課堂以外,她也扮演學生的「輔導者」,時常有學生會到她的辦公室找她聊天,舉凡愛情到親情,生活的小事到對未來的迷茫。而她喜歡這樣的與學生的相處,她始終認為,能夠給在教育裡,帶給學生正面分享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同時她也想告訴年輕人們,迷茫很正常,但我們可以選擇停止抱怨,並且走出舒適圈,同時記得要欣賞他人,並給予讚美,同時在面對自己不完美的同時,也要記得肯定自己。一切將會苦盡甘來!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