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業生活消逝 農村文化為何需保存?

文字-A A +A

【記者 蘇怡瑄 / 雲林報導】

透過牛墟活動 展現農村生活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頂菜園農村博物館於3月20由陳明惠理事長舉辦了「看誰最牛2021牛墟在頂菜園」的活動,透過牛墟重現的活動,除了讓大家一睹早期過往農村時代的牛隻交易風貌,也可在頂菜園內參觀,透過館內收藏的文物來回味農村時期的生活。

能在頂菜園農村博物館看見早已不再被普遍使用的手動抽水泵。攝影/蘇怡瑄

重現交易過程 回味舊時光

台灣牛墟早從西元1870年就開始發展,也是農業時期農民重要的生活活動之一,這樣的活動除了讓農民購買農具以及欣賞各種民俗技藝,最重要的是牛隻的交易買賣。當時農民用四種方法評斷牛隻的健康和耕作的勤勞程度,四種方法分別為摸壽、試步、考車、試犁。「摸壽」也就是摸齒,透過觸摸與觀察牛隻的牙齒,以數量與外觀健康程度來判斷牛隻的年齡;「試步」指試著牽牛隻,以走路的方式判斷穩定性與性情是否溫馴;「考車」則是讓牛隻拖著載著人的牛車走一圈,以所載人數來評斷牛隻的耐力;「試犁」是觀察牛隻拖犁的情形是否穩健熟練,再決定是否要買賣牛隻。成立頂菜園農村博物館的陳明惠理事長表示,早期農民與牛隻的關係緊密,因為所有農村的工作大部分都仰賴牛隻,牛隻可說是力氣比較大的家庭成員,養牛隻就像養自己的小孩一樣。「不像現在的蠻牛,只是一句廣告台詞而已!」話語中的感嘆心情不時地流露出來。

飼養牛隻的農民們正準備向觀眾演示農村時代用來評斷牛隻的「考車」。攝影/蘇怡瑄

接近中午時分,在陰涼的樹蔭下,許多牛或站或臥,現場的四周圍繞著「請勿進入」的繩子,讓群眾與牛隻保持安全距離;不過當牛接近群眾時發出的哞叫,體積龐大的牛隻睜著通紅且碩大的雙眼,圍觀的群眾雖然好奇,卻彷彿擔心下一秒牛隻便如鬥牛般奔來,不敢太過靠近牛隻活動的現場。對於看到活生生的牛隻,有的民眾嘖嘖稱奇,許多人不禁脫口而出「到底是從哪裡弄來那麼多牛的?現在要看到那麼多牛真的很不容易。」之後就看到大家的手機以及相機紛紛地對準牛隻,農村的牛隻成為一種「奇觀」,在五、六十年前,很難想像這種奇特的現象。

農村文化存在的重要性

目前牛隻在台灣的處境已經從農業變成了畜牧業,牛墟也變成了只是販賣更多不同商品的早市,「我是想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感受農村的象徵,因為農村是我們最初的根」陳明惠說。確實,台灣的發展是從農業生活起家,而當時大家互相交工的情形頻繁,大家在農耕時互相幫助不為金錢與利益,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但現在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而言,工業化的社會讓大家互相「分工」,拿了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從前互相交工的情形不復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轉為疏離

農村生活與收入也不被年輕人所嚮往,大多數人前往都市就業,導致農村高齡化的問題漸漸浮現出來。十年前,陳明惠就以「相信有一天,火車會轉來」為口號,積極的發展社區營造,因為他覺得農村文化被工業科技衝擊,傳統的竹椅、木椅被大量生產的塑膠桌椅所取代,流失了原本的家鄉味以及記憶中家鄉的樣子,於是他四處蒐集農村文物,在館內蒐藏了超過四萬件,不論是主人借放或是人家丟棄的物品,全都修復並保存於農村博物館內,讓頂菜園成為另類的時代村。

發展永續農村

李朝賢教授在〈因應知識經濟需求 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一文中曾提及,「農村存在的必要性除了提供糧食之外,對於生物棲息地、農村的景觀以及維護傳統文化都是功不可沒的功臣」。頂菜園農村博物館所提供的體驗系列,其中包括焢窯、搭乘40年代的老公車遊園、搭乘乘坐竹筏等等,透過傳統活動體驗傳統農村生活,也利用舉辦牛墟、牽豬哥等系列的活動,為孩子們、大人們教導環境教育以及歷史來源。這些活動也為在地的高齡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並與社會企業合作,「從產業到就業,改善社區老人,讓他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識與力量回饋社會,而不再只是需要被照顧的人。」這是陳明惠對改善社區內部的另一個目標。

對於農村時代用來切番薯的工具感到好奇的孩子們。攝影/蘇怡瑄

把農村做為社區營造保存下來,除了對家鄉的思念之外,更讓我們看到了過去農村時代人與人緊密的連結,以及我們所不了解或懷念的歷史脈絡。將農村發展成觀光勝地或保育園區,除了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減緩鄉村人口外流之外,也讓在地的老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不再成為負擔,而這也是他們目前在這高速發展的社會下另外一種保存家鄉的方法。

引用資料來源:

李朝賢,2002,《因應知識經濟需求 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9.09.29

靜宜大傳創事紀

加入時間: 2009.09.29
1,363則報導
696則影音
167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1

滑板新地 中正板場活力四射

2024-11-21
瀏覽:
4,206
推:
0
回應:
0
2:59

家被改成光電場 石虎們點頭了嗎

2024-11-14
瀏覽:
6,169
推:
1
回應:
0
3:19

手作竹編 結合創新與傳統

2024-11-11
瀏覽:
4,577
推:
1
回應:
0
3:00

石虎標章串連生態 友善耕作共創生態樂園

2024-11-09
瀏覽:
3,879
推:
1
回應:
0

三角街人文茶館(阿爸の家) 在時光中紀錄故事

2024-10-02
瀏覽:
8,637
推:
0
回應:
0
2:57

傳統造紙工藝 結合廢料永續

2024-09-11
瀏覽:
8,700
推:
1
回應:
0
2:49

產房追求永續 廢材獲得新生

2024-09-10
瀏覽:
10,305
推:
29
回應:
0
2:56

回收兒時舊愛 傳遞無限歡樂

2024-09-09
瀏覽:
5,552
推:
0
回應:
0

見證商圈興衰 守護歷史的廣昭蔘藥行

2024-09-04
瀏覽:
4,911
推:
0
回應:
0

臺灣農業生活消逝 農村文化為何需保存?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24篇報導,共13,18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24篇報導

13,18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