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即將被疫情擊倒的人們—年長拾荒者

文字-A A +A

〈記者李佩軒/台北報導〉

在巷口、馬路邊或是商家堆放紙箱處,大家常能見這樣的身影,他們努力彎著腰,撿起一個又一個一般人認為骯髒不堪的回收品。拾荒長輩們默默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為了讓自己與家人得到一餐溫飽,他們以勞力、健康換取微薄收入,卻無法停止奔波。你知道很多長輩,其實沒有選擇嗎?

疫情打亂了拾荒長輩原本生存路線

據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指出,109年3月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佔總人口比率15.05%,然而推估有近四萬名仰賴拾荒過生活的拾荒者,其中38%左右的拾荒者是65歲以上的長輩。而首善之都台北市,推估有近1200名清寒拾荒老人隱藏在社會各處。

在近兩年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拾荒長輩的困難處境被攤在陽光下,卻沒有得到重視,對於拾荒長輩來說,面臨的卻是生活極大的關卡。

拾荒長輩過去花在拾荒工作上平均一天約8個小時,幸運的話能得到大約100元的收入,在新冠肺炎疫情加持下,大多商家因居家防疫而沒有營業,回收品則相對減少。

景氣與回收品成正比,拾荒長輩平均一天工作2、3個小時便無功而返,換取的收入也在50、60元以內,根本很難換得一餐,更別說長輩出門需要花上口罩、酒精的成本,對原本省吃儉用的他們更是一項壓力。

而長輩們的親友也相當反對他們從事這樣的勞動,疫情爆發後更是。

在台北市士林地區生活多年並從事回收工作的李玉英面對子女和鄰居的抱怨也很無奈,「因為疫情的關係,家人也不放心,子女一直罵,鄰居也抗議我到處趴趴走,會不會把疫情帶回來?」李阿姨為了鄰居、為了家人也沒辦法繼續出門收集回收,「我自己也會怕,我哪敢亂跑?」她對於疫情日趨嚴重也備感壓力。

▲李玉英對於疫情影響非常無奈。/ 李佩軒攝

▲李玉英住家旁巷弄堆積的回收品。/ 李佩軒攝

另一項衝擊來自於資源回收品價格的暴跌,原本就極低的回收價格越來越不樂觀,根據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109年5月回收品價格漸低。今年的回收價格更是下降,來到每公斤紙類1.5元、寶特瓶2元、鐵2.2元,使得長輩們的生活更加嚴峻。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延燒,資源回收價格屢創新低。/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提供

成為社會中的弱勢,他們別無選擇

據觀察,拾荒長輩多為50歲到70歲的偏高齡族群,他們很多是中年失業,或因為身體狀況無法工作,也有的因為不景氣才選擇開始做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其實長輩大多都有孩子,但不與孩子同住所以獨居,或與孩子同住的,卻因為孩子工作晚歸使長輩成為白天獨居者。有些也因為孩子的工作無法提供多餘的錢給長輩,而長輩也不想成為其負擔,所以造成孩子無法扶養或棄養的狀況。

再者,這些長輩通常也難以符合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其因為目前申請中、低收之資格包括「家庭總收入與財產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當地區公告的最低生活費以下。」,然而現實是有些長輩本身或子女名下就可能有房屋等不動產,是難以通過審核的一大原因。

有人可能會想,那何不將房子賣掉呢?但現實是老年人租屋的困難度比我們想像的更高,不論是長輩們的經濟條件並不穩定,另一方面是房東擔心若長輩在房子裡發生意外會影響房價等考量,便不太歡迎長輩租賃。

那,難道政府沒有能幫助這些長輩的相關救助措施嗎?

取代家庭,強化社區鄰里系統的支持

以「拾荒」這項工作來說,其並非一個正式的工作,是人人可以從事的行業。首先,該以何基礎去判斷拾荒者是否真的以這份工作維生或只是在做環保?加上拾荒長輩比一般長輩更有防備與自尊心,唯有深入他們的生活才會發現,他們其實很需要這份工作。

因此「拾荒者」更難被列冊,而政府公單位無法認列這個職業,相對的也無法提供多餘的補助。有被列冊的也是相對體力較好、有被里長看到的個案,得到列冊補助或是提供政府單位的清潔或回收管理的工作。

然而這些活在社會福利政策死角的長輩,是我們更急迫需要去幫助和正視的對象。所以對於改善現有針對清寒長輩的福利政策是否必須有積極作為,或是發展更多相關的配套措施呢?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龔尤倩老師認為,疫情的衝擊不過是讓台灣高齡化社會本身伴隨而來的各種狀況和問題提早浮出檯面。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一直處於一個「殘補式」的觀念,將老人福利責任放在家庭,要求家庭裡的子女先負擔,當沒有辦法因應時,才由國家來提供。但由於現代雙薪家庭的勞動力結構改變,這樣的模式將面臨挑戰。目前應該思考的是:照顧老人的責任在於誰?

社區中的成員對於社區老人狀況是最了解的,透過活絡社區的力量讓這個社區的老人社會支持系統更強,「社區關懷據點」背後的概念是希望藉由社區互助達到照顧老人的效果,這樣的社區鄰里系統的支持應該要花更多政策和資源去強化,或是透過青銀共居的社會住宅實驗去實現,可惜目前台灣做的並不扎實。

這些每日可見的身影,有多少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呢?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的社工須才容認為,拾荒長輩除了物資上的援助,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與理解。她分享某次在街頭幫忙拾荒長輩時,不僅沒得到車輛的禮讓,反而大家都在按他們喇叭。台灣人並不是沒有愛心的族群,但「拾荒」的污名化常因人們的不理解而更嚴重。

當我們對不同的族群產生同理心和好奇心,並更進一步的接近他,聽見一個人真實的需求和困境是什麼,並透過不停地探究產生思考與行動,或許就是我們理解他們的第一步。疫情讓原本存在的問題突然間被放大,當有更多人嘗試真正認識這些清寒拾荒長輩,他們,是不是就能多點選擇呢?

▲堆積在雜貨店門口的回收品佔滿了走道。/ 李佩軒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21.02.01

李佩軒

加入時間: 2021.02.01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那些即將被疫情擊倒的人們—年長拾荒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729篇報導,共12,83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729篇報導

12,83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