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譯淇 / 台中採訪報導
隨著快節奏的資訊時代,⼈們的壓⼒不但越來越⼤,年齡層也逐年下降,尤其青少年族群⼼理狀況更是受到重視,依據「⼤學法」第 32 條規定,⼤學為確保學⽣學習效果,並建立學⽣⾏為規範,應訂定學則及獎懲規定,並報教育部備查。⽽「⼼理假」在2023年提出,並持續有越來越多學校採納,⽽靜宜⼤學將在 2024下半年正式推動⼼理假,甚⾄向下推動⾼中、國中,有關學⽣⼼理健康假之訂定,由各⼤學視校內需求訂定,其目的協助有⼼理不適、情緒困擾等情形之學⽣,透過⼼理健康假,調整自我的情緒狀態,平衡身⼼不適感,以達到喘息及身⼼復原。
「是你太敏感」、「別⼈不會有問題你為什麼有」
原先就讀中部⼤學的莉欣因為對北部的嚮往與期許決定轉學考到北部,北部的風花雪月讓她交到男友,但重感情的莉欣總是把男友看得比自⼰還重,事事依他為主,久⽽久之莉欣身邊只剩男友沒有其他社交場合、沒有自⼰的朋友,⼀陣⼦過後發覺似乎不知道自⼰的⽅向和自身的意義、對學校感到迷惘與實習的壓⼒。莉欣處在多⽅負面情緒下,後來開始出現上課不想去、起床時沒由頭的 難過、身體無⼒似乎沒有靈魂的感覺。種種跡象也讓莉欣認為自⼰有「憂鬱症」,詢問親戚尋求幫助時,親戚說不要去看醫⽣,因為現在課業壓⼒⼤,如果吃藥會沒有精神;⽗母得知實則是認為是她想太多、都是自⼰的錯,其他⼈都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直到教會的姊姊說現在的情況就是要去看醫⽣,不然會很危險,⽗母則是意識到其他⼈怎麼說都沒有好轉才讓莉欣去看醫⽣。
當時的莉欣內⼼像是被打到⾕底般,爬不上去的無⼒感襲捲全身,靠著諮商師談話慢慢內⼼獲得抒,發加上藥物控制,但莉欣真正讓她好轉的原因是與⾼中朋友用電話聊天排解與自身想要好起來的意志⼒,這個過程約⼀、兩個月,之後逐漸⼼情變得正向,慢慢變好。
與諮商師聊完後開藥,讓⼼情穩定下來。圖片提供:陳莉欣
康復≠不會再復發
雖然康復了,但⽣活依舊繼續,問題並不會隨著康復就消失,在與朋友的討論後,⽗母的立場明確希望她就讀到畢業,不要再做其他變動,所以莉欣跟老師說明狀況詢問老師能否換班,老師明白狀況也答應換班。這段時間莉欣也常常與⾼中朋友保持聯繫詢問問題的解決⽅式、説説⽣活的不愉快、分享瑣事日常,透過朋友的肯定與自⼰的努⼒,莉欣的⽣活逐漸步⼊正軌,面對壓⼒會選擇自⼰到開闊的環境或是咖啡廳放鬆,或是與朋友聊天紓解。
到⼾外⼤自然或是咖啡廳放鬆⼼情,減少壓⼒堆積。圖片提供:陳莉欣
到現在莉欣有時還能擔任開導⽅為朋友開導,為⼀同身處異地的朋友開解互相鼓勵加油,並且從前陣⼦因為在意⽽封鎖前男友到不在乎的解除,自⼰從在意前男友做到毫不在乎,因為討厭並不代表真正放下對⽅了,不在乎才是。
⼼理假真的?假的?
不少⼈聽到⼼理假都不經懷疑這是不是讓學⽣有⼀個正當理由翹課,但據衛⽣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110 年度青少年健康⾏為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國中學⽣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者有25.3%,曾計畫自殺的有 16.0%,曾嘗試過自殺的百分比占10.4%;⾼中職學⽣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者約25.0%,曾計畫自殺的12.7%,曾嘗試過自殺的百分比占9.4%。教育部統計,各級學⽣通報5年來飆升8倍,死亡⼈數也提升1.65倍,顯示教育部學⽣輔導機制失靈,要求主管機關應檢討輔導⼈⼒師⽣之合理比例 。由此可知內⼼不健康的學⽣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學校原先的措施已經無法滿⾜學⽣的⼼理需求,需要做出改變。
其中學校更是對⼼理健康有更全面的措施,除了每學期可請三到五天不等的請假時長,教育部2024年02 月17日訂出「⼤專校院身⼼調適假參考指引」,要求各校設置的假別須優於指引,並適時啟動關懷機制,在學⽣請假時,提供校內⼼理諮商、輔導資源,甚⾄是醫療、經濟和法律扶助服務。⼼理假的存在不單單是請假本身,更重要的是也讓校⽅更在乎學⽣的⼼理健康,透過其他措施試圖完善整個學⽣⼼理系統。
指引規定的身⼼調適假非屬任何假別,應單獨設置⼀類,以半天或一天為單位,每學期給予每名學⽣3 天為原則;學⽣請半天、一 天請假,無須檢附佐證;但如果是學期考試期間,則依相關請假規定辦理(如補考規定)。指引要求⼤學訂定請假辦法時,要與校內利害關係⼈溝通,透過會議法制程序訂定, 且呼籲全體教職員鼓勵學⽣察覺自我情緒,勇於尋求協助,不能對請⼼理假的學⽣,有任何歧視或污名化的⾏為。透過配套措施讓學⽣能夠有勇氣去善用學校的資源,勇敢尋求幫助。
⼼理處⽅箋的解⽅
就算到現在⼼理假實⾏,但沒有浮在表面的是還有很多學⽣不管說出自⼰的感受,或是家⼈⼀昧地批評指責自⼰。我們常說「沒有健康,就算有再多的錢都沒用」,⼼理⽅面的健康也是⼀樣的,有健康的⼼理,⼀樣重要。
向陽身⼼診所院長張邦彥:「現在的年輕⼈越來越憂鬱,或是比較不容易快樂,那我認為可能跟這個現代變動的很快,不管是事業或者是學業都變動的很快,相對是比較競爭的,所以年輕⼈都容易比較感到有壓⼒、⽣存壓⼒或是競爭上的壓⼒,那另外就是,因為現在資訊很爆炸的時代,所以每個⼈都相對只關注自⼰,或者他覺得有興趣對他有利的,這樣的資訊,⼤部分對於他⼈的認同和關注和同理都是比較少的。」通貨膨脹、環境污染、競爭市場無不是現在年輕世代面臨的狀況,普遍⼈們活的越來越不快樂,每天彷彿不是在「⽣活」⽽是在「⽣存」,無法做到「不為五⽃米折腰」的勤勉努⼒,但內⼼總是有著懷疑的種⼦,懷疑自⼰是否沒有能⼒、懷疑現在的努⼒會不會是徒勞、懷疑這樣的日⼦還要持續多久?會有開花結果的⼀天嗎?種種負面情緒充斥,使出現⼼理狀況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對許多現代⼈來說比起⼼理, 更在乎的是錢、是名聲,他們選擇忽視內⼼的警訊,但對年輕⼈甚⾄還是孩⼦的內⼼是無法負荷的,承受的容器若是超出負荷量,那可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理假的出現或許確實增加學⽣翹課的理由,但我們看不見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正因為這個法案能夠讓平時緊縮的神經稍稍放鬆。⼼理假是個選擇,選擇自⼰並評估自身狀況,每個⼈都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或許哪天我們都會有需要請⼼理假的時刻。
在⼼理假或許還有⼀些漏洞需要規章變得更加完善,但不能否認年輕族群的⼼理狀況被看見並確實對他們有幫助,使社會又更健全。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