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與空空鳥」 提升幼兒身體自主意識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蔣維萱、譚真/新北市報導】勵馨基金會於2022年開始籌備一套名為《小星與空空鳥》的兒童保護教材。教材裡包含一首主題曲和三個以小星為主角的故事,透過描述小星在日常生活中與親人或同學的身體接觸情境,強調身體自主的重要性。在教材的故事中提到,鄰居奶奶常常捏小星的臉頰,以小星的不開心的情緒表情與空空鳥的警示呼喊,引導孩子們注意和重視自身感受,進一步鼓勵孩子們思考身體的感受和界限,並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也以手偶的形式將影片中其他角色帶入校園,增添了互動性和生動性。


↑ 勵馨基金會前往幼兒園進行《小星與空空鳥⟫教材包教學,讓孩子們了解身體各個敏感部位所在。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處長郭育吟,大學就讀輔大社會學系,之後取得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起初,她在婦女新知協會擔任社工督導一職,參與社區關懷服務長達3年。隨後,她的服務對象逐漸轉向婦女群體,因此加入勵馨基金會,至今已有15年。在勵馨基金會的期間,主要工作為性暴力防治相關的倡議活動,包括教育宣導以及教案研發。除了服務對象以婦女為主外,郭育吟對於教育領域也非常感興趣,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性別暴力防治工作。

勵馨以往強調的「自我保護」和「勇敢說不」的觀念,似乎沒有辦法讓兒少性侵害的比例降低。然而,更多的實際情況卻是,當兒少在遇到性侵害後,會開始責怪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因此將焦點從「自我保護」轉為「兒童保護」,向孩童強調保護孩子是大人的責任,教導孩子即使是性暴力事件不幸的發生,也不要過於責怪自己,也希望透過孩子與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上的互相尊重及聆聽孩子的想法,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察覺情況,進而防範性暴力事件發生。

由於長期從事性暴力防治,她發現未成年性侵害事件比例居高不下。因此,她與團隊籌劃一套名為《小星與空空鳥》的兒童保護教材,針對幼兒園孩童進行教育,培養兒童的性別意識,進而減少性侵害事件的發生。

兒童保護手冊與手偶的設計

勵馨在2020年出版《尊重,不是說說而已 – 兒少性侵害防治新觀點》,敘述學齡前兒童性侵案件中,高達90%的加害人都是受害者熟識的親友。這樣的數據顯示,過去強調提防陌生人的觀念,除了在熟人性侵案件中卻造成了誤解外,過度的強調自我保護,也會讓兒童受害者更容易責怪自己,增加了後續療癒的複雜度。在性侵害防治上,保護概念與身體自主權密不可分,只有兒童了解自己的身體感覺和界限,才能辨識與回應不舒服的感受並採取行動。手冊共分為三篇,分別為大人篇,主要教導重要他人如何應對孩子們日常的身體接觸情緒,以及注意事項;資源篇主要提供個案情境參考、以及小孩篇以兒童角度探討對身體不適感的造成因素及反應。手冊強調傳統教條式教育可能引發的問題、重視重要他人與兒童間的關係,並突顯「尊重」概念的重要性超越「自我保護」。

在2022年時發現針對幼兒階段的教材相當缺乏,因此著手研發專屬3-6歲學齡前的宣導教材-《小星與空空鳥》。在編採製作階段時,邀請了關注性別教育的相關機構的社工,以及幼兒園教師們相互分享交流個案教學經驗,以及討論潛在的問題,再針對重複性較高的個案進行關注分析,納入教材中。例如在四首教學歌曲中提到關於鄰居奶奶會因為看到孩子很開心,而動手捏小星的臉頰,但絲毫未注意到小星其實感覺不舒服,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一再頻繁的發生。

除了影音教材之外,教材還包括了小星與空空鳥的玩偶,供教師以手偶互動的方式演繹歌曲中的故事。透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反問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思考自己的身體界線,並鼓勵他們勇敢表達不喜歡的情況。郭育吟說:「玩偶是老師的上課教材,小朋友不一定都拿得到,於是將動畫中的各個人物做成紙袋手偶,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教材,並與家長互動。」這些人物角色的紙袋不僅可以加深孩子們對於影音教材內容的印象,也可以動手做美勞,將手偶上的服裝畫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小星與空空鳥》教材中的動畫主角介紹圖。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影音歌曲教材的內容設定

勵馨基金會也曾與幸佳慧作家合作,幸佳慧作家與繪者陳潔皓、徐思寧共同製作台灣第一本以熟人性侵為題材的兒童繪本-《蝴蝶朵朵》。繪本中以噩夢情境細膩描繪出兒童受害時的真實感受,也在當時的合作中啟發了勵馨基金會投身製作兒童性暴力防治相關教材的計畫,因此計畫出《小星與空空鳥》的教材包。

《小星與空空鳥》兒童保護教材因考慮到服務對象為學齡前的兒童,繪本無法完全滿足學習需求,因而推出影音教材,主要以動畫為主軸,共分為主題曲-《Yes,聽我說》,以及《哈囉!新朋友》、《我有話要說》、《不要就是不要》共四部。人物設定為一位5歲的兒童-小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故事,而空空鳥則是主角小星的夥伴,象徵著兒童的內心聲音,在小星遇到身體碰觸的情境時,會出現喊叫並發出緊訊,讓小星意識到問題所在。四集動畫都傳達著不同的身體自主權內涵,除了小星和空空鳥外,也刻畫出常在幼兒身邊的重要他人,例如家人、同學、學校老師、親友等。

主題曲《Yes,聽我說》是以兒童的口吻向大人說話,透過被聆聽與孩子搭建信任關係,讓孩子理解我們重視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歌詞中提到「聽我說,不喜歡 NO~NO~NO~NO,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的感覺很重要」表達著希望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並且在表達喜好的同時,也讓孩子表達不喜歡的情緒。

第一集的《哈囉!新朋友》著重於探討「身體感受」的重要性。故事情節中,,描述新同學小洋,不喜歡與他人有身體上的碰觸,因此在課程活動當中不願意與同學們牽手而選擇待在一旁,老師上前關心小洋,告訴他:「不牽手也沒關係!」;晚上散步時,遇見鄰居奶奶,小星不喜歡被捏臉頰,於是鄰居奶奶的兒子告訴小星說:「不舒服就要說出來喔!」透過這兩個對話情節,讓孩子們學習感受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並學習勇敢表達自己不喜歡的感受。同時強調當孩子表達不喜歡時,重要他人應該給予正向回應並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不必害怕說出「不」。

第二集的《我有話要說》則著重探討「身體界限」的重要性。在故事情節中,爸爸因擔心小星上學遲到,拉著小星的手,不慎讓小星感到疼痛;玩遊戲時,小星弄疼小洋;當鄰居奶奶來家做客時,小星表達不想被抱抱。透過這些情境,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界限,並學會相互尊重,同時也提醒重要他人可以及時察覺,以有效地減少和預防孩子們的身體界線問題。

第三集《不要就是不要》的主題重點是「身體反應」。在劇情中,伯伯搓揉小星的耳垂,小星想要逃跑;伯伯抱小星吊單槓時碰觸到小星的臀部,小星感到被冒犯。這兩個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孩子們若感到不喜歡時應該表達出來,而大人也應該學習尊重孩子的身體反應,並給予尊重。郭育吟說:「為了突破性別二元對立,當時在角色上著墨了許久,例如動畫中爸爸與媽媽的身高相當、小星的朋友-小洋是一位性別氣質較陰柔的男孩等。」教材中的動畫歌曲以兒童視角傳達各種身體觸碰時的心情感受,郭育吟提到,希望透過琅琅上口的旋律,讓孩子將歌曲中的觀念內化,形成自我保護的能力。

↑《小星與空空鳥》中的主角偏向中性,顛覆傳統性別的刻板印象。攝影/譚真


↑教材包含DIY紙手偶,讓小朋友能動手做出《小星與空空鳥》中的不同角色。攝影/譚真


↑勵馨基金會透過實際使用教材帶領孩童,進行身體自主權課程。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孩子在課程中搭配手偶角色,進行情境互動。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孩童透過「身體雷達圖」,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教材包帶入幼兒園的實際教學狀況與成效

在疫情時期,利用老師們晚上的下班時間,進行線上說明會,再與焦點團體收集意見,才研發出現在的教材。疫情後舉辦多次實體教材包的教學說明會,邀請家長及教師們報名參加,並將整套教材包給老師帶到幼兒園所使用。

許多教師在帶回教材包後進行試教,發現孩子們表現更專注,更因為有了歌曲的輔助,可以讓孩子們直接從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吸收歌詞的含義,並透過手偶的方式帶出,加深角色印象。臺南市永仁非營利幼兒園的蘇貞僑老師與林菊惠老師都在使用教材包教學後發現,透過《小星與空空鳥》系列動畫,幼兒們能夠更深入理解情緒,並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材手冊中也設計了一張身體雷達圖,老師可以將身體雷達圖影印下來,告訴孩子們各個部位的真實名稱,讓隱私部位不再是大家口中的「那個」,主要目的為「去性敏感化」。也透過讓孩子們用點點貼紙貼出自己不喜歡他人碰觸的地方,讓孩子們更清楚自己身體的界線。台中市國小附設幼兒園何雅芬老師說,運用《小星與空空鳥》系列教材「口香糖黏哪裡」的遊戲時,發現孩子們已能分辨出不適當的身體接觸,也不會盲目模仿不好。我們將此遊戲搭配老師自行設計的「身體紅綠燈」學習單,讓孩子們自主選出可觸碰和不可觸碰的部位,並彼此分享,孩子們發現,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都不盡相同,而他們也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許多家長在說明會中紛紛表示,教材不僅教導如何引導處於好奇階段的孩子,更強調了從小培養根基的重要性,期望在這樣的基礎下可以有效地預防性侵害和性別歧視等相關問題的發生。

↑ 「身體雷達圖」介紹身體部位。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 「身體雷達圖」介紹身體部位。照片提供/勵馨基金會

兒童保護教材的核心理念與推廣方針

起初製作《小星與空空鳥》教材包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推廣至全台6661所幼兒園,使每間幼兒園都能擁有這套教材,同時將其主題課程納入幼兒園的空白課程中。郭育吟笑著說:「希望主題曲可以變成幼兒園的國歌,透快輕快的旋律將歌曲含義內化,讓『身體自主』不再是口號,而是能成為帶不走的能力。」

郭育吟說明,反觀過去傳統性別教育中,老師對於性別教育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含糊帶過,以前的教材也沒有現在豐富。例如教導所謂的身體部位時,教材中經常提到身體紅綠燈的概念,隱私部位是紅燈區;脖子、肩膀等部位則是敏感的黃燈區;手臂通常為綠燈區。然而,這樣的概念會讓孩子認為身體紅綠燈是固定的。實際上,紅燈區是因人而異且隨時在改變的,只要他人碰觸到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應該視為紅燈區。許多性別教材中的身體部位示意圖命名過於隱晦,甚至沒有標出隱私部位的名稱。

郭育吟說:「在孩子日常中,最親近的重要他人莫過於家長,在實體教育課程中會向家長們說明,『身體自主權』還給孩子的觀念。」她也提到,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讓孩子學習說「不」,如果連孩子說「不」時都不虞理會,那孩子們在面對危險環境時又怎麼能勇敢說出「不」呢?更呼應到「尊重,不是說說而已」的重要性。要落實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的能力時,要讓孩子們在日常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練習,讓他們在說出不舒服時,能夠被大人所理解。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專員劉思伶提到,在推廣方面,勵馨推出三波與不同主題的Podcast創作者合作,從多元主題切入「身體自主權」的話題,與創作者們討論孩子們的身體故事,幫助聽眾們理解「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的感覺很重要」的概念。期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尊重和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培養身體自主意識。

劉思伶表示,雖然這些練習僅是訓練孩子擁有身體自主的意識,也訓練了第一線和孩子相處的重要他人,像是親人與師長,教導孩子的方式以及如何尊重孩子的意願,但這並未絕對能防範所有壞事的發生。然而,仍然持續努力與家長、老師和整個社會一起致力於創造一個安全、尊重和支持的環境,以保護孩子們的權益和安全。

採訪側記:

上學期提報時,發現勵馨有這麼一個特別的計畫,再提報通過後約訪,公民對話處也爽快地答應了。當天見到郭處長後,她快速地將袋子中的教材包內容物一一陳列在桌上,邊說著:「你們看!它們超可愛!」看得出來她自己挺喜歡這個教材包,反應好可愛。整場採訪過程中,郭處長語速非常快,感覺她有一種想趕緊把有趣的事分享給朋友聽的感覺,很喜歡她的熱情。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89則報導
2,294則影音
71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22

蔡英地用手機養鵝 降低禽流感風險

2024-06-26
瀏覽:
2,089
推:
19
回應:
0
2:37

田曉雯克服身障打桌球 打進帕運奪牌

2024-06-21
瀏覽:
4,897
推:
0
回應:
0
3:16

泡泡龍畫家 徐若鈞以繪畫超越病痛

2024-06-19
瀏覽:
4,341
推:
7
回應:
0
2:21

AI生成圖像 幫長者回溯生命故事

2024-06-17
瀏覽:
4,145
推:
6
回應:
0
2:29

王富美浪浪家園 給受虐傷貓狗一個家

2024-06-16
瀏覽:
3,972
推:
0
回應:
0
1:41

吳長綱創建AI影像辨識app 成為視障者的雙眼

2024-06-14
瀏覽:
5,883
推:
8
回應:
0
1:33

現流冊店 台灣文學與獨立音樂的巧妙交集

2024-06-12
瀏覽:
4,695
推:
0
回應:
0
2:58

從她到他 阿塔男孩Deven走出跨性別之路

2024-06-07
瀏覽:
4,030
推:
0
回應:
0
2:11

林芝創造林下經濟 瑪吉姆姆的藥草之路

2024-06-03
瀏覽:
5,052
推:
1
回應:
0
3:17

美人魚兒歌 啟發兒童尊重多元性別

2024-05-31
瀏覽:
4,227
推:
0
回應:
0

「小星與空空鳥」 提升幼兒身體自主意識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51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51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