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20世紀德國的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沃爾特·本傑明(Walter Benjamin) 在他的論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將原創藝術作品描述為具有「真實性」,意思是它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並且恰好所在的地方獨特地存在。複製的藝術品缺乏「真實性」,因為在複製藝術品時不可能確定原始藝術品的創作條件。反之,透過複製一件藝術品,人們可能會質疑原件藝術品的真實性,因為複製已經破壞了藝術品。
這件波洛克作品被懷疑有問題,法庭上解決作品真偽判定的爭議在西方並不少見。(圖翻拍自網路)
有趣的是,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填塞著贗品,往往是批量生產的,並且已經成為墮落的滋生地,因為買不起天價藝術品的白領階級,藉由布置肖似名家的偽畫來提升個人的品味。欺瞞哄騙對全球的藝術圈來說並不陌生,附庸風雅的藝術市場尤其薄弱,肇因它的擴展速度太快,監督管控的機構壓根子就追不上步伐,藝術市場是緊靠資本主義的社會趨勢。
藝評家羅二松表示,不懂藝術就不要亂買藝術品,除非身邊有懂藝術的朋友當軍師。多年前到大陸旅遊,順道探訪在中國經商的朋友,台商朋友之前收藏一幅油畫,是他友人欠了一筆七位數的錢,拿這藝術品來抵債的,還強調畫作很珍貴,日後會持現金來換回的,交易後就音訊杳然,曾經請教幾位內地有藝術背景的朋友,都回答不太了解這件作品的背景與價值。
皮耶‧考特(Pierre Auguste Cot)的代表作「暴風雨」全球存世僅有三幅。(圖擷自網路)
台商從倉庫裡小心翼翼地抱著門板大的作品,半透明包裝的氣泡紙,隱約就可以看到畫作內容,「完了!完了!」,這不是皮耶·考特(Pierre Auguste Cot)的代表作「暴風雨」嗎?(多年以前曾在國父紀念館的中山國家藝廊展出),原作尺寸234.3×156.8公分,全球存世僅有三幅,由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及台南奇美博物館典藏,真品怎麼可能會在他手上?
徐悲鴻作品市面上真跡不足5%,買家收藏大師名作前必需鑑定真偽。(圖翻拍自網路)
羅二松以委婉的語氣勸說不必拆開,台商一臉狐疑表示,既然遇到了解這件藝術品的行家,縱然有千萬個不盡如意的結果,也要將壓抑在心裡多年的謎題解開。「這是一件印刷品!」羅二松斬釘截鐵地說,並從旅行袋拿出高倍數的放大鏡,讓台商好仔細瞧個明白,「畫面上有沒有佈滿網點?」,台商以顫抖的手放下放大鏡,整個人癱軟在沙發上。
羅二松指出,在購買藝術品時都需要驗明正身,包括歸屬和出處,即誰擁有一件藝術品以及它何時何地易手的。出於攸關畫廊或拍賣行的聲譽,藝術贗品很少被曝光,贗品、偽作比藏家想像的更為常見,但有關它們的糾紛卻始終不見天日,買到假畫通常不會被揭發,因為藝術市場的聲譽非常重要,畫商和藏家沒有人願意上法庭,案件一般都是私下和解,部分原因是買家會感到難堪,臉上無光。
向藝術家本人購藏書畫作品,可以保障原件的「真實性」。(圖為許宜家油畫《幻城之境》20F)
繪畫初學者都是透過模仿他人,來發展自己的技能,仿畫是手繪起步的基本功,而事實證明,受抄襲者垂青的,都是卓越的名家代表作,因此市場上充斥著大師的高仿品,博物館中的典藏品也有可能存在著贗品,雖然當下高端科技普及,使得假貨很容易被察覺,但是買賣的需求是永無止境,在供應和需要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下,偽造風氣似乎不會消失殆盡的。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