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溝通、聆聽、信任 和媽媽零距離

2009/05/07 00:01
5,370次瀏覽 ・ 5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奕之/嘉義電訪報導】

  面對學校課業的繁重與離家後新環境的適應問題,大學生與家庭的聯繫逐漸減少,與媽媽相處,成為大學生所面臨的一大課題。大學生與媽媽的溝通模式,因為在外地讀書而有所改變,欲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彼此花多一點時間溝通,並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感。

  面對學校課業的繁重與離家後新環境的適應問題,大學生與家庭的聯繫逐漸減少,與媽媽相處,成為大學生所面臨的一大課題。大學生與媽媽的溝通模式,因為在外地讀書而有所改變,欲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彼此花多一點時間溝通,並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感。

  多數大學生一個星期與媽媽通話約一到兩次,經常是媽媽因為想念而撥電話給孩子。中正大學會計資訊學系三年級蔡欣怡表示,上了大學以後,媽媽常打電話來噓寒問暖,所以較能感受媽媽的關心。與媽媽通話時,多數大學生選擇草草地結束對話,但對他們而言,這通電話可能是一星期唯一與媽媽相處的時間,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時間溝通,出現意見不合的情形,容易使得母子關係緊繃。尤其許多大學生會對媽媽關心的慰問,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如此更造成彼此之間的誤解。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二年級陳於秀說:「一開始打電話回家的初衷是要關心,但因為我知道打電話回家會因為意見不合跟媽媽吵架,所以我很少打電話回家。」媽媽的不放心和擔心成為他們在外求學的負擔,經常讓大學生產生無力感,但多數大學生認為現況不需改變。

照片

 

多一點溝通與聆聽,是縮短與母親距離的最佳方式。

圖片來源/董寧之

 孩子出門在外,生活與課業上的問題最讓媽媽擔心。因為擔憂,會想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媽媽若不懂得如何明確地表達關心,會使得大學生感到無奈。身為媽媽的劉?姬說:「與孩子相處,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懂怎麼和他們相處。」由於大學生不住在家裡、與家人的聯繫減少,生活圈不相同,媽媽很難了解大學生的想法,更不懂得如何相處。媽媽認為為了孩子而打拚工作,孩子應該要有所回饋,尤其是在課業上要有好的成績。所以大學生在讀書以外的各種活動,媽媽有時會將之視為無意義的事情。陳於秀說:「因為我做什麼媽媽都會反對,聽到她的聲音我就想到這些事,備感壓力。」但多數大學生認為,若多花一點時間與媽媽相處,真正做到溝通的動作,親子關係會更好。但以大學生一星期一通五分鐘與媽媽的通話時間來說,無法確實達到溝通的功效。元智大學電機學系二年級江承翰表示,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回家,經由相處多一點的時間,可以讓媽媽更放心,也讓兩人對彼此的愛心照不宣。除了溝通以外,多花時間與媽媽相處也是縮短大學生與媽媽距離最好的方式。

  媽媽經常以她們的經驗與孩子溝通,但價值觀經過時代變遷與社會轉變已經有所出入,擁有三個孩子的媽媽劉?霞說:「經常搞不清楚孩子怎麼想的,跟我們差好多。」觀念的不同,可能成為所謂的代溝。多數大學生認為要消弭這段隔閡,自己應該更加努力地表現。陳於秀表示,希望媽媽對自己放心,自己也能讓媽媽安心。因此,有人透過打工賺取零用金,也有人透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尋求課業外的優秀表現,讓媽媽了解現在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自己可以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中正大學外國文學系四年級黃柏鈞表示,媽媽怕他的選擇不對、不好,但他希望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就算真的有挫折他也會自己負責。媽媽對於大學生若少了信任,也會成為兩人之間的隔閡,增加信任感成為加溫彼此感情的一大關鍵。

  媽媽的想法和看法,會左右大學生做的每一個決定,並影響孩子的每一個情緒。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母親是從小到大的依賴,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無可替代。陳於秀說:「我很愛媽媽,但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愛她。」除了加強信任感以外,讓對方了解其重要性,使彼此更加親密,更是大學生與媽媽相處不可輕忽的一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