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後龍外埔的文化瑰寶—台灣史隱密的石滬興衰

2020/08/18 12:22
2,012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公民記者 陳楷傑 ∕苗栗後龍 採訪報導】

碧海藍天、風車矗立,民眾興奮地在石礫灘上採挖海瓜子,這裡是苗栗縣後龍鎮的外埔裏海岸,不同於商業取向的漁港,這個海岸不僅孕育出生態氣息,也隱藏著重要文化財—石滬,8/15後龍灣發展協會舉辦了一季一次的石滬探索活動,現場包含石滬海岸巡禮、DIY石滬修補,更有當地居民示範漁網捕撈和石滬語的解說。

在地居民 呂峻毓:初三十八跟初二十六差不多,就是一個月裡面,農曆喔不是陰曆,退潮最退,這是有關於我們的生活。

台灣本島目前保存完好的三座石滬其中兩座都在外埔,是先民與海洋共生下的智慧結晶。「水淹掘草埔,水乾巡石滬」半漁半耕是沿海居民的生存法則,從平埔族至漢人,從竹箭刺到魚網撈,這些隨著潮汐變化而運作的石滬養育著當地的世代子孫。

在地耆老 呂阿嬤:二個角這樣,三角桌的,集中起來弄進(漁網),剩下兩個腳綁起來,一袋一袋地擺到三千多,抓回來三千多斤啦!我阿公,我八歲時(農曆)三月十九,現在還有那麼多嗎?沒有了魚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時至今日石滬的捕撈量因為漁業發展、氣候因素、本體損毀而逐年銳減,漁獲豐收、家戶安樂的情景彷彿只能在耆老們的記憶裏攪動翻湧。

後龍灣發展協會 盧文鈞: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但我們對台灣其實很陌生的,所以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參與人認識更多的海洋知識或是海洋文化,就是以前我們的先民智慧,我覺得都很需要這樣子。

為了不讓在地文化資產凋零,不僅藝文人士辦理導覽活動、更有年輕人與縣政府合作慢魚計畫去推廣石滬文化與海線鄉鎮特色。

苗栗慢魚海岸 團隊: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可以讓台灣人知道就是會說認識魚,然後吃到魚,會試在地食札記,會說魚的故事,然後從這部分再慢慢地去了解說,我們苗栗的海岸真的有多麼地美麗

我們都不知道石滬的盛況會不會再復甦,但透過各種媒介的交流,石滬與台灣史的沿革會慢慢密不可分地連接在台灣人的心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