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發電的弊害 風力發電影響航運
今年3月28日核能燃料棒全數送回美國,核四開啟無望,但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3.11%,原因全靠疫情當下盛行的半導體產業,為了維護經濟成長,用電量需求成了必須面臨的問題,綠能發展勢在必行卻也發展出新型危機。
能源發展目前核能成了不可能的選項,為了朝乾淨能源的目標,政府將目光放向綠能發展,風力發電成了熱門選項,台灣西岸風力發電機,從新北石門到苗栗東港不計其數,導致外海開闢離岸發電成了趨勢,直接影響的產業由海運成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台灣海峽本身就是屬於一條忙線的航道,對此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黃玉輝表示:
「現在沒有什麼感覺,那以後這個就會漸漸,這些風場建立起來之後,就會多的發生,像說海事事故的發生,是我們都能夠遇見的,因為台灣海峽冬天都是風浪很不好的,在台灣海峽說沒有一年沒有海事事故的,台灣海峽風場是不錯,也會同時會製造這個所謂海上航行的風險增加。」
黃玉輝解釋風力發電機一台的壽命,理想預估有二十年,當風機的年限一到,為了要趕上能源供應鏈,得在挑新的地點或者就近重新種電,而黃玉輝表示原先的風機拆除作業過程中航道也不能去航行,一來一往之下整個海上遍布風場,黃玉輝表示:
「我以航海員的角度來說的話,我是一點都不支持,這個海上的天候,沒有一個人能夠去改變它,所以像這個風機這樣佇立,本來海任你遨遊哪邊都可以走,現在就是要規劃一個航道,那把這個船集中一下,但是呢因為在國家能源政策之下,每個人都是要付出嘛,那就是航道對航海公司來說,繞道多增加時間多增間航程。」
黃玉輝表示海上成本的增加最後會回饋到消費者身上,政府的能源政策需要民眾一同去承擔,航海時間增加成本回應在物價上,這個改變未來會逐漸影響到消費民眾,對此黃玉輝表示:
「那為了成全國家的重大政策,大家要犧牲一點點,這種犧牲對於台灣而言,對於航運的這種犧牲轉嫁成本是台灣老百姓能夠去承受的,所以整個能源政策來說檢討的地方蠻多的。」
根據能源轉型白皮書,能源政策翻新升級,最終多元的走向,才是台灣最應該要邁進的目標,因為地小人稠資源有限,更不能放棄任何一種能源的希望,台灣能源考驗將會是未來持續需要去挑戰的難關。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傅捷妤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