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木器街
說到大溪,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豆干,但不為人知的是,除了遠近馳名的豆干之外,大溪也有一項即將消逝的傳統工藝,木器。早期因為地理優勢以及取材的便利性,讓木器產業在大溪萌芽、紮根,更在當地形成一條木器街-和平老街。
木器指的是以木材做成的木製品,包括實木家具、神桌、佛像、神轎等等,都是木器產業的一部份,因為選料實在,手藝精緻,讓木器工藝成為大溪早期的經濟產業。
我們大溪早期靠的是河運,所以造就整個桃竹苗的貨物要從大溪做出口,那我們的整個貿易的貿易商行的這個部份,這個產業就非常的活絡,那木器產業是因為取得木材的材料便利性,所以也把這個產業變成是一個代表性的經濟面的重要傳統產業。
那大溪就是一個木材的集散地,那從那邊去取木材很方便,你現在看那個和平老街有那個石頭做的步道,一階一階的步道,以前那邊是運輸用的,那木材就從那邊運輸來這邊,從那邊做做東西再賣出去。
在日據時代其實大溪的木器就稍有知名度,那其實在60年以後,整個經濟發展,整個學徒非常的多,所以造就了大溪木器蓬勃的發展,所以木器來講等於是,在大溪老街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的一個根源這樣子。在和平路大概就有4、50間的木器店,那每一間店的學徒都有1、20個,當時是非常興盛的行業。
因為木器業的興盛,使得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諺「教子一藝,卡好吃田地」,就是在訴說當時父母對木器工藝的前景,都抱持著相當大的期望。
我們當父母的人有一個心態,就是你給他魚倒不如給他一根釣竿,因為它的這個產業可以帶來很多經濟效益,我們那個時候其實早期的父母因為辛苦賺錢很辛苦他們就直接把小孩送去當學徒。
你有手藝都有機會謀生,那你有錢會用完,工夫用不完,工夫越用越有經驗。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材質的傢俱也接連出現,再加上進口貨的衝擊,大溪的木器產業逐漸走向沒落,願意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少,讓有心傳承的匠師也倍感無奈。
興盛時期,一天這樣所有的師傅晚上都要加班,平常很少說有休息的時候,連假日都沒有休息,現在就不同了,現在變成有那個大陸的進口貨衝擊,變成我們越來越生意越難做,所以你看第二代就越來越無法傳承。
這是傳統產業,大家應該年輕一輩的就是我,可能已經算是最年輕的,對啊!我已經是最年輕的,我在下面那邊就沒有人學,因為這個太辛苦了,而且太粗重的工作了,年輕人不是很願意是說想學看看,家裡就是因為幫爸爸的忙,然後就是盡一份心力這樣子。其實老街其實整個大溪真正有在做的,手指頭算得出來大概不會超過十家,真正有下去做的,大部分的店家都賣進口的,因為它利潤很高,它的成本很低,可是換作是我們自己做的的時候,我們的成本比較高,可是利潤比較低。
我在那邊開店的時候,整個和平老街差不多是木器店啦!所以現在你看,賣那個藝術品、賣吃的那個賣東西,和平老街以前大部分都是木器店,可是現在好像是商業市場,都是做生意,我們台灣的老街還是什麼,什麼古蹟,都是賣東西為主。
早期來講是滿純樸的一條街啦!左右鄰居什麼大家感情都還不錯,彼此之間的互動也都很多,因為現在因為觀光的關係嘛,外來人口非常的多,其實它的生活步調會不太一樣。
面對老街過度的商業化,許多傳統木器店家紛紛轉型,除了改變行銷手法外,也結合綠能趨勢,重新打造木藝輕便車,更開發了專屬大溪木器的伴手禮,希望讓更多觀光客認識木器之美。
在和平老街上,你還可以看到我們傳統店家的賣法,他們的技術都還在,可是為什麼他們轉型,它其實不是馬上就可以出手買的,因為家具動輒就是幾萬塊,一般觀光客他是不可能在這邊買,這也是相較之下它的競爭力有點弱的原因。
其實輕便車在日據時代它是一種人力的輕便車嘛!在那個時代說實在是滿普遍的啦!我們木藝輕便車是要結合我們木藝的匠師,設計比較有創意的,木風車是我個人的創意,是因為早期大溪大漢溪的關係,河運非常的發達,所以我是結合了那種意象,帆船的那個意象希望來到大溪的人能了解到木藝其實在大溪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文化。
大溪的木器產業伴隨台灣走過六十幾年的歲月,見證台灣的經濟奇蹟後逐漸沒落,如今藉由產業的轉型,試圖讓傳統工藝用另一種方式傳承下去,為台灣保留一項在地的傳統文化。
淡江新聞王培偉 陳瑾嫻 林芷稜 許嘉云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