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簡鈺璇、章凱閎、王家瑜
然而,燒香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上,有難以取代意義。每當大考將至,台北文昌宮必定吸引大批考生前來,時時刻刻都是香火鼎盛,主殿旁也掛滿著莘莘學子的心願。台北文昌宮委員黃文隆說:「點香有他的規矩,「我們跟神要怎麼來傳達」那這就要靠香,它也是靠那個香,所有的神都是靠聞那個香味。」
台北天后宮的信眾也認為燒香有重要的信仰意涵,不該以環保的理由,加以抹滅。信眾說:「等於也當成是一個橋樑,因為平常日常生活中不會去點香,不會去做這個動作,或許我們心中有所求或有心事想要告訴神明,藉由這個動作來跟他做溝通,也就是一種儀式吧。」
另一位信眾表示:「龍山寺說不能燒香我也覺得傻眼,從以前就是,因為可能我是住這附近的,突然就不能拿香拜拜我就覺得怪怪的,減香爐我知道,可是就感覺怪怪的啊!」「我覺得(減香)有點小題大作,不能拿這種東西來開刀,因為你別的東西開不了刀你就拿神明的東西來開刀,我就覺得有點不太公平,能不能叫路上汽車都不要開嗎?」
禁燒、減燒一炷香,有人讚賞廟方的先進思維,也有人駁斥應該尊重民間習俗。香客、周邊攤販和政府各有立場,最後則是讓處在第一線溝通的廟方,兩面不是人。
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說:「我們以前鄰居啊都在抱怨啦,說他們衣服都被我們的煙燻黑啊,所以我們在想說煙灰非常大,坦白講當時提出來被罵很慘,說哪有人不燒金紙(和香)。」
更棘手的是,在維護空氣品質方面,儘管政府能夠管制汽機車排放量,但當燒香污染變為既成事實時,現行《空氣污染防制法》及相關環境法規卻是束手無策,台北市環保局更表示,香從製造的源頭到使用都沒管制,也沒有法令規範它的生產成分。
台北市環保局第一科技士陳俊宏說:「除非你是直接到廟裏面,比如說你在龍山寺,你之前你在龍山寺你會覺得香煙裊裊,但你跨出龍山寺,香本身飄到外面不是那麼的多。」他說明:「就算要用空汙法31條去裁處,其實也很困難,因為空汙法31條其實都是針對他周界以外,在他周界內部分可能就會比較困難一點。」
除了《空污法》外,2011年環保署公布適用於《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的公共空間,包含:醫院、學校和火車站等場所,須定期檢測或改善空氣品質,但門庭若市的廟宇卻不在適用管制的範圍內。
台北市環保局第一科技士陳俊宏說:「要達到室內空品必須要在室內且要符合要件,就是汙染源必須來自於室內,比如說龍山寺好了,香爐大部分是在中庭,那中庭事實上是開放式的,那這樣符不符合室內,可能有些灰色地帶。」
環保法規執法不易,加上政教分離原則,使得減香政策成了政府、廟方的燙手山芋,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兼顧城市裡頭的公共利益以及私人的信仰自由?民眾健康及傳統文化,誰妥協、誰讓步?端看各廟宇對內的信仰堅持及對外的溝通成效。
「以前從活人祭祀到後來用了傭,那道教的儀式也有改變,以前養牛,就有所謂牛教,但現在很少可以看得到,可見儀式會改變。」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主任李豐楙表示,燒香並非來自道教信仰,而是民間的神道或信仰習俗。因此燒香的習慣會因地制宜,並沒有強制規範。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主任李豐楙說:「道經講『心假香傳』,換句話說心才是最重要啊,你要祭拜鬼祭拜神,你有不同心意,心意才是最重要。」
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說:「我一直把行天宮拿來做說明,可是有些人說『我們不要學別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可是我們的文化在哪裡?我們定出來的規矩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行為,這個行為久了就變文化,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可以去突破,對社會有貢獻,這是我的想法。」
隨著環保意識普及,民間習俗勢必正視燒香、紙錢帶來的空氣污染及人體傷害。但雙手合十能否取代香火鼎盛,成為台灣廟宇間的新風景?虔誠的心能否取代線香,帶著信眾的心願直達天廳?多方之間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溝通,共同思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共生的可能。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