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記憶仇恨 用慰安婦的英勇蓋一座「阿嬤家」

文字-A A +A

 (劉郁琪 攝) 

 隨著去年發生的反課綱微調運動,慰安婦議題開始廣為討論。二戰期間,前臺籍慰安婦因遭到誘騙而成為日軍的性奴隸,當初2000位左右的受害者如今僅剩3位在世。然而,伴隨他們一個個的凋零,日本政府的道歉及賠償卻仍停滯不前。為此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援會)決定成立台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來紀念阿嬤們的勇敢。

阿嬤們的青春需要公道

    1992年婦援會開設申訴專線,帶領阿嬤們展開一連串的對日求償運動。四年後,日本政府為了回應被害國家的求償,以民間企業人士捐款的方式開設了「亞洲女性國民基金」,其希望透過發給每位被害人台幣50萬的求償金來要求他們放棄對日本政府的所有訴訟權利。同年,台灣社會也發起了「拒領亞洲女性國民基金」運動,因為這筆賠償金並非來自日本政府直接的賠償,與阿嬤們求償運動的訴求不符。

    受到社會對慰安婦的異樣眼光,許多阿嬤甚至不被自己的家人諒解。受害者之一的阿嬤陳桃在電影《蘆葦之歌》中回憶到,當他受害後回到家,家裡只剩下他的叔叔,而叔叔只對他說了一句話:「我們姓陳的,沒有你這種臭賤女人」,便將他趕出家門。也有許多阿嬤因為受害時多次流產及子宮受傷造成不孕,使他們的婚姻路坎坷。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 (劉郁琪 攝)

放下仇恨 繼續向前

    為撫平這段歷史所帶來的傷痛,婦援會在1996年開始舉辦為期16年的「身心照顧工作坊」,透過談話、瑜珈、攝影等多項藝術療癒,讓阿嬤們重拾自信。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也表示:「當我們談論到這段歷史,不是記憶仇恨,而是如何繼續向前走」。

    「每一次的工作坊,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少!」康淑華語帶遺憾地指出。並非工作坊的活動不被阿嬤接受,而是阿嬤們年事已高,每次的工作坊都會有人因病或是往生而缺席。因此,婦援會希望「阿嬤家」能夠在今年順利開館,讓這段歷史能夠被妥善的保存。

「阿嬤家」不能再等了

    然而,這個開館計畫至今已延宕了12年。「阿嬤家」本應是透過公設民營的方式經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也提供了許多場地供婦援會使用,像是臺灣新文化運動館部分空間、剝皮寮,但都以產權問題或其他因素無法使用。康淑華認為,阿嬤不能繼續等下去了,「我們應該靠自己」!今年三月「阿嬤家」正式於大稻埕揭牌,但開館資金仍有1200萬的缺口。婦援會也為此開始籌辦各式募款活動,如募資平台架設、募款音樂會等。

    「阿嬤家」開館後將分為慰安婦史料保存、婦女培力空間及人權教育基地三大部分。預計展出上千件史料,包括阿嬤的口述歷史、渡航許可證、對日訴訟的訴狀及採訪資料、阿嬤於身心工作坊創作的藝術作品。也規劃設立咖啡館、慰安婦紀念及文創商品的展售,提供受暴或弱勢婦女完整就業空間。並希望其他人權運動相關團體能共同使用這個場地,讓這個博物館達到保存及教育的目的。

    目前未受政府任何補助的婦援會認為,身為支持慰安婦倖存者的團體,無論資金是否足夠,他們都應該將這些史料妥善保存。雖然選擇以民營的方式來經營「阿嬤家」,康淑華表示:「政府做得還不夠,太有限了!」他認為政府應該對此類新設的私人博物館提供更多的補助及輔導措施。讓所有性別及人權議題都能夠透過合適管道發聲並受到重視。

「阿嬤家」一角。沿用原有屋主所留下的壁畫,康淑華認為鴿子即是「和平」的代表,恰與此博物館理念相呼應。  (劉郁琪 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5.11

liuyuchi

加入時間: 2016.05.11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不再記憶仇恨 用慰安婦的英勇蓋一座「阿嬤家」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66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66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