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配合都更條例修訂,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緊急進行地質勘查,盤點出13個區域,可以進行山坡地住宅都更。只是從電視畫面,看到文山區的一些山坡地,蓋滿五層樓住宅公寓,道路坡度就有30度。顯見建築基地,有一部份在整地前,坡度是超過30度的,根本不能建築使用。當初是如何取得建照的?
其實,就防震觀點,影響建築物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建築物的年齡,而是地質條件,加上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大家耳熟能詳的,當然就是斷層問題;其次是土壤液化問題。山坡地還加上順向坡的崩塌風險。可是,對於地質條件這麼重要因素,建管單位平時似乎沒有在作經常性的探勘監測。否則,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為什麼會說出「緊急進行地質勘查」這種話?
據我所知,對於「土石流潛勢區」的認定,建管單位也是非常「選擇性」的。像陽明山「保變住」地區,都市計畫由「保護區」變更為「住宅區」已經接近40年,但遲遲沒有發佈細部計畫。原先當地居民還可以申請老舊建物改建為兩層或三層樓的「臨時建築」,每層樓面積不得超過50坪。如果原來的建築基地有安全疑慮,還可以易地改建。郝龍斌當市長以後,一律不准。原因是有建商,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蓋了一大片別墅。可能自恃後臺硬,後來擴張到靠近陡坡時,沒有建擋土牆就開始整地,颱風一來,發生崩塌,壓垮鄰宅,出了人命。郝龍斌ㄧ怒之下,一律停建。建管單位就搬出「土石流潛勢區」這種藉口。如果是「土石流潛勢區」,文化大學和華興中學為什麼可以蓋高樓大廈?白雲山莊為什麼可以蓋住宅大樓?更離譜的是,曾經因為在颱風時,有枯枝堵塞在橋下,導致溪水灌入民宅,造成災損。卻被市政府拿來當作「土石流」的證據。然而,勘災的人,有看到「土石」流動的痕跡嗎?真正的「土石流」,應該是像烏來一樣,颱風過後,河床被土石填滿了才對。
換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保變住」地區真的是「土石流潛勢區」,為什麼不檢討都市計畫,把「住宅區」變更回原來的「保護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