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老派浪漫 重回實體唱片的美好年代

2019/04/28 01:56
2,894次瀏覽 ・ 2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NS.

因應現代數位化的強勢來襲,付費串流音樂平台日增月益,人們收聽音樂的管道,幾乎不再是實體cd,相對的面對這股趨勢,唱片行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

 

標一:音樂轉型數位化 唱片行尋求定位

民眾 陳先生:「聽音樂的管道喔」

「呃我會用KKBOX。」

(「如果唱片行就是都越來越少對你會有什麼影響?」)

民眾 陳先生:「呃對我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我也不買唱片。」

佳佳唱片行成立於民國65年,開業四十多年,是台北老牌的唱片行之一,在實體唱片盛行的時期,曾多達四家分店,現在只剩下兩家。

唱片行負責人 鄭百忠:「現在的消費的人數減少,銷量跟市場感覺上是一直在往下走,全世界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像以前的那種榮景是不太可能再回來,因為畢竟現在的載體跟消費習慣是完全不一樣的,變成說他可能走到一個最低點的時候,變成還是會有人持續進來,但他就是變成收藏。」

唱片產業在數位化的時代下漸漸式微,經營唱片行充滿了考驗,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立足點,也成了一大課題。

唱片行負責人 鄭百忠:「網路銷售的話大概是目前大概是佔三分之一左右或者是四分之一,也還沒有到很多。大部分還是以門市銷售為主,實體它應該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而且實體部分可以做一些,做一些比方說跟網路結合,可以做一些行銷活動。」

 

標二:銷量不如以往 結合網路多方行銷

2000年以前,是台灣唱片的黃金年代,最暢銷的唱片銷量一張可以賣出一百多萬張,隨著網路的發達,年輕人聽音樂的載體增加,唱片的必要性也隨之減少。

唱片製作人 蔡政勳:「在三十,二三十年前吧,那個時候的歌手或者唱片公司所收的這些效益,可能經濟上的效益,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來自於唱片銷售。」

現在歌手若想發一張屬於自己的專輯,除了要有好的製作團隊及作品,更需要多才多藝,在發行之前能夠多方行銷自己,並且在網路上製造出聲量。

唱片製作人 蔡政勳:「那我覺得現在的狀態,反而是比較去往自媒體的方向去經營。唱片公司有慢慢去調整,變成是我們必須要去開創更多,宣傳自己的平台,然後跟更多方的媒體,來做一些結合和合作。」

 

標三:重溫實體的溫度 唱片以音質取勝

儘管現在唱片銷量減少,但是仍有一定的客群默默地支持著實體唱片帶給人的溫暖。

逛唱片行民眾 陳先生:「唱片呈現的音質會比較有層次,比較有寬闊度。那再來就是說也比較容易感動,比較真實啦。」

「沒有新歌的唱片行」是全台灣第一間銷售經典流行音樂的獨立唱片行,看似和現今市場背道而馳,卻在數位化的時代找回音樂最純粹的溫度。

唱片行老闆 詹宏翔:「因為我們主要銷售的年代大概就是五、六年級七、八零年代,那我們覺得這些東西真的消失很可惜,我們,我們有很多的客人他們不能接受數位音樂,而且他們一直堅持聽音樂就要拿CD的歌本,翻開來一首一首的去看,那是一種實,就是一種實體的擁有感,我相信這個東西其實是不會消失的。」

 

標四:重回美好年代 實體唱片屹立不搖

即使是在唱片銷售較不容易的狀況之下,也還是有許多很棒的音樂作品及唱片行在大眾不甚熟悉的地方安穩的經營著,即使銷量不如以前的黃金年代那樣輝煌,但唱片的產業並不會沒落,反而是透過網路的力量,將會開創另一條全新的道路。

 

記者陳薇涵、朱培妤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