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 施佳慧、韓乃欣、呂知亭、黃麒庭的專題報導】
因為新冠疫情國際醫療幾乎停擺,許多國家停飛航班、關閉邊境,使得不少原先在台灣接受治療的國際患者中斷療程,成為隱藏在疫情下的受害者。如果想在疫情期間到台灣接受治療,這些患者除了需負擔龐大航班費用,也應配合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提供入境防疫計畫所需保險或切結書,再進行隔離與評估,使得病患時長為此錯過治療黃金期。
即便如此,台北榮民總醫院仍成功協助一名肝衰竭的越南女嬰完成換肝手術。依防疫規定,女嬰與捐肝母親抵達台灣後必須先隔離14天,但女嬰抵台隔天卻呼吸困難,急轉直下的病情讓醫療團隊選擇緊急進行手術。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說明:「因為小孩子真的是狀況很危急,我們就只好當作可能是新冠肺炎的感染者的情況下去完成這項手術。」為此,參與手術過程的所有人員皆身著全套防護衣,在有獨立空調的房內進行手術。雖然有染疫的心理顧慮,生理上也十分不便,但劉君恕認為:「只要人家有需求,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圖去幫忙他們?」在台北榮總不懈的努力下,創造了疫情下的生命奇蹟。
而一名六十多歲的柬埔寨男性,在約兩年前確診膽管癌,當時醫師研判他只剩不到一年的生命。為了控制病情,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他每三週就會專程飛來台灣,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接受治療,不料因遇上疫情被迫中止療程,只能轉求當地醫療,並與台灣醫療團隊視訊聯繫,長庚醫院北院區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陳憲葳提到:「尋找當時應尋找一些,他就是台灣有的但是可能當地沒有一個替代方式,所以我們大概密集到幾乎每個禮拜,甚至一個禮拜兩次都跟他們視訊,這樣子盡可能保持聯繫。」但視訊治療無法提供完善協助,男子在母國療程中仍引發敗血症,除多次進出加護病房,且幾乎面臨死亡。長庚醫院副院長馮思中坦言,受限於環境差距,當地的藥物與醫療設備不足,讓遠距治療成效不如預期:「有時候我們這邊的建議,不見得當地或是在地的那些醫療人員或是他們的資源可以配合。」直到八月一號開放國際醫療,個案成功申請來台繼續接受治療,才終於穩定病情;男子的女兒在治療結束後也特地為此寫信給醫療團隊,表示他們是她心中的英雄。
在台灣各醫院持續進行國際醫療救助的背後,也有更多單位正共同努力減輕疫情帶來的龐大壓力。對此,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專案經理陳怡伶分享:「在疫情期間的確包括取得同意,或者是簽證的確是等待期間比過往拉長許多,所以我們也會建議醫療機構在評估接案的時候,也要把這樣的行政流程考慮進去。」藉由納入行政程序的考量,以減少錯過治療黃金期的可能。她希望人人都能持續關注弱勢族群,並期許在嚴峻疫情下,台灣能持續落實國際人道救援的精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