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災為福 以原生種重新站起

嵌入:
文字-A A +A

標一:與太陽爭時 產銷班走出自己的路

 

OS 

黎明將至,阿里山上有一群人整裝待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嘉義縣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二班   成立之路走得並不容易,經歷八八風災後,花費十多年才有今日。 

 

標二:歷經八八風災  化危機為轉機

 

OS 

憶起民國98年的八八風災,對於大眾而言,只是記憶中的一場狂風暴雨,但對茶山部落而言,災害重創了他們一生的家園,也讓原本倚賴觀光作為主要收入的茶山頓時斷了經濟來源。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成員 武秋微

四周圍都不通,茶山好像是孤島,那邊的橋,這邊的橋不是好,好幾座橋都沒有,你會想你看那個溪底這麼深,水竟然到這邊。

 

OS 

災後,茶山部落斷了四路交通,孤立無援的狀態逼著他們快速站起來,八八風災雖摧毀了他們摯愛的家園,卻也點醒了族人自給自足的意識,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拾祖輩舊業,建立起產銷班。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班長 安啟信

那個時候就開始從一些人就是說以後要怎麼辦,我們的環(境),我們的這種觀光的一個設施都已經被毀掉了,經過這樣的一個思考,那其實我們可以回到自己的這個土地,找到站起來的那個機會。

 

標三:守護祖先傳承 重拾原生種作物

 

OS 

重拾農耕之路不如想像中順利,產銷班最初種植小米之際,同時栽種台東改良場的台東八號小米及阿里山的原生種小米。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班長 安啟信

台東八號的一個小米,它可以說是所有在小米的品種裡面,它是產量最多的,但是但是,因為當時那個時候就下了三天的雨,它的穗就出現黑點,幾乎都全軍覆沒。

 

OS 5

台東八號小米不敵病蟲災害和暴雨天災,幾乎無法適應,這也讓他們意識到原生種小米的可貴之處。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班長 安啟信

我發覺到原來原生種的它,它會抗這個氣候,它不需要什麼肥料,你只要除草就好,我們就開始說我們還是要種,我們原來的一些作物。

 

OS 

阿里山原生種小米適應了災害帶來的環境變遷,就如同他們一般,堅韌的在此生長。

 

OS

以小米作為開端,產銷班將目光轉移到當地的原有作物,挖掘更多原生物種,並將耕作範圍不斷擴大,最終作物也撐起了經濟來源,解決了倚賴觀光收入的不確定性  

 

標四:產銷班精神 共耕共食共分享

 

OS 

除了耕作本身外,要將眾人團結一心更為艱難。安啟信回顧往昔,最初從自家的小農地做起,一步步才有今日的成果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班長 安啟信

我們要共同一起做,共同來承擔風險,有好的我們一起來分享,有挑戰的我們一起面對挑戰。

 

OS 

日復一日的耕種,滿頭大汗已成習慣,無論多麼疲憊,他們卻彼此陪伴說笑,互相愛護關心,也讓勞累的工作多了一絲歡笑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成員 巴蘇雅

在工作當下會累啦,可是我們都是我們會搞笑啦。就是苦中作樂的意思,所以一天一天過的雖然很累,但是我們都會互相去鼓勵啊。

Bite

Super:茶山雜糧產銷班成員 巴蘇雅・亞古曼

像我,我是選擇留在部落的話,我就必須要做這樣的事情,我也很喜歡這樣子的工作

 

OS 

一個人或許走得快,但一群人卻走得更遠,團結共享的精神彷彿刻在骨子裡。老一輩不藏私的將耕作經驗授予年輕人,讓他們能承襲自給自足的生存資本,並且讓屬於原住民的農耕精神,傳承千年,讓作物長久留在身邊。

 

OS 

因為有共享團結的精神,讓產銷班走出如今的康莊大道,這艱辛的過往,也應證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必要性 

 

標五:原住民末代農夫 糧食危機共關注

 

OS 

產銷班歷經災害,更能意識到無法自給自足的可怕性,在災害到來時自給自足才顯得更加急迫,但事實上,我國糧食自給率正在逐年下滑,糧食危機似乎迫在眉睫。

 

Bite

茶山雜糧產銷班協力人 劉南英

回到糧食危機的議題,台灣應該要找回可以耕作的實力。

 

OS 

農民的智慧與經驗是科技世代下無法被取代的,我國擁有富饒的土地與得天獨厚的生態,但如今卻不被重用,找回耕作和運用土地的能力,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Bite

茶山雜糧產銷班協力人 劉南英

糧食的預備,如果要超前部署,應該在沒有發生的時候就要超前部署,你如果等發生了是來不及的,可能需要付上很大的代價,慢慢才會有種子,才會有食物這樣子。

 

OS 

糧食無法自給自足的危機從來都不能僅依靠農民來解決,應該要全民共同重視。產銷班的精神不該只留在茶山,而更應該被大眾知曉,成為共同關注的焦點 

 

​​採訪撰稿 陳曼瑄​  ​ 

​​攝影剪輯 李品萱​ 

​​音樂來源 500 Audio​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333則報導
2,985則影音
57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58

力抗罕見白血病 用「美人腿」走出奇蹟

2024-06-05
瀏覽:
4,081
推:
1
回應:
0
5:52

海廢處理妙方 廢漁網滑麗變身

2024-06-02
瀏覽:
3,846
推:
0
回應:
0
3:06

百年工藝迎新生 漆藝走入你我生活

2024-06-02
瀏覽:
3,965
推:
0
回應:
0
1:40

鎔金薪傳 溫清隆金工之路

2024-06-02
瀏覽:
3,041
推:
0
回應:
0
1:40

泥作工藝—傳統技藝的亙古之美

2024-06-02
瀏覽:
4,452
推:
0
回應:
0
1:37

越式洗髮盛行 一條龍服務超吸客

2024-06-02
瀏覽:
2,658
推:
1
回應:
0
1:39

精雕細「啄」排灣族圖騰 塗南峰藉木雕重獲新生

2024-06-02
瀏覽:
6,799
推:
0
回應:
0
1:34

高齡劇團偕青年 懸絲技藝盼流傳

2024-06-02
瀏覽:
3,298
推:
0
回應:
0
3:43

偏鄉教師造產業鍊 翻轉老農困境

2024-06-02
瀏覽:
2,061
推:
0
回應:
0

化災為福 以原生種重新站起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801篇報導,共12,89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801篇報導

12,89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