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粿食跳脫傳統 創新卻不失原有意義

2019/05/30 13:13
2,90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NS.路況聲(攤販切菜頭粿的畫面)

 

標一:傳統粿食用途廣 節慶祭拜必需品  

 

台灣傳統手藝食品有著顯著的特色,各式各樣的古早味同時也展現出台灣獨有的飲食文化。而閩南人的粿,客家人的粄,是一種用米磨成米漿,並加入不同的餡料蒸製而成。粿,多數都會用於敬神祭祖的儀式上,也是早期台灣社會常見的傳統小食之一,而當時家家戶戶都有著做粿的技能。

 

臺師大臺灣語文系副教授 陳玉箴:像紅龜粿它的用途是比較多,包括在除了過年以外,那只要有喜事,幾乎很多人就會製作來贈送,其實清明節也會準備像草仔粿,或者是鼠麴草製作的,其實就是類似的啦,就是鼠麴粿。

 

標二:時代變遷 傳統手藝食品的消逝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式各樣的料理融入台灣飲食文化當中,台灣年輕人的飲食習慣也因此改變,而歷史悠久、種類豐富的粿製品已經不再是他們首要的選擇。

 

學生 張淯淨:平常比較少去接觸粿,因為其實在路邊,就是在路邊也沒有看到在賣粿的,所以就也不太會去接觸。

 

民眾 林翰彥:因為我的飲食習慣比較偏西方,所以,對,我不會特別想要說今天晚上我想要吃這個(粿),就去買它。

 

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讓年輕人對於投入做粿行業的意願更是不高,加上年輕人不再怎麼重視祭拜習俗,間接讓這些傳統手藝食品走向式微狀況,而市面上有著許多專門做傳統粿的業者,也因手藝傳承問題和需求量大幅度減少之下,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粿食業者 黃老闆:現在要請(員工)也請不到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是斷層了,現在年輕人他不學這種,我們這裡一來如果說,遇到年節的時候,沒有說什麼周休二日的,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年輕人他不要的。

 

標三:轉型創新 傳統粿食風華再現

 

傳統粿製品,是一種蘊含著早期台灣農業社會的人文特色,是一種有著豐富歷史意義的手藝食品。要年輕人重拾對這類手藝食品的關注,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或許能改變他們對於粿的既定印象。

 

臺師大臺灣語文學副教授 陳玉箴:如果要把它(粿)重新復興的話呢,或者是讓更多人再重新憶起,就是回憶起這些味道,了解這些味道,也是可以把它運用流行文化的力量,那譬如說,可以把它製作成比較精巧、比較漂亮的那個樣式,那可能透過,其實我是覺得也可以適度跟一些娛樂方式結合。

 

五彩繽紛、精緻小巧的模樣,再加上用心的包裝,讓原本造型一成不變的傳統粿,化身為精巧又新奇的小點心,這樣的做法為的是讓年輕人更加關注這類傳統手藝食品。

 

粿食業者 巫貞錦:會做一些很創新的,很亮麗的色澤,讓年輕人有好奇,引起他的興趣,年輕人的興趣來吃這米食。

 

店內牆壁有別於一般傳統粿店的設計,有業者透過改善店面的裝潢,並結合網絡行銷,透過環境的改造與符合現代人的購物形式,以更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粿食業者 朱峻輝:透過網路的話是曝光傳統的食品,會讓更多比較年輕的人會知道這個東西,現在是真的比較注重包裝,可是我們的店面啊,是有改善的。

 

轉型是否會讓食物失去原有的意義,學者認為只要不要改造過多,適量的創新與轉型是可以被接受的。

 

臺師大臺灣語文系副教授 陳玉箴:我覺得只要不要,不是改得太誇張,應該還好吧,就是因為也許,可是我覺得傳統的也不能完全沒有啦。

 

標四:結合現代需求 延續傳統手藝文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民眾生活習慣改變,許多傳統手藝食品在不被廣泛接受的情況下逐漸走向沒落,正因為如此,有業者已經開始追求變化,在傳統中加入新的元素,但卻不失去傳統原有的意義,並賦予一個新的生命讓人們重新關注,以另類的樣貌持續傳統的價值。

 

採訪撰稿 關靜儀

攝影剪輯 李子盈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