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貧窮 是慈善還是義務?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01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對抗赤貧,是慈善還是義務?創辦第四世界運動的若瑟‧赫忍斯基說:「哪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哪裡的人權就會被忽視、剝奪,團結起來為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

若瑟‧赫忍斯基從小在法國出生貧困,感於不斷的被救濟、卻始終逃不出貧窮的困境,一九五七年,他和近三百個貧困家庭一起創立了「協助一切沮喪絕望者運動」﹙ATD Movement﹚,就是後來的第四世界運動,立志讓大眾了解貧窮、並進而改善貧窮。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日前舉辦一系列講座,在世界人權日屆滿六十周年的日子,邀請到第四世界運動的工作者洪萬六、林聖齡與楊淑秀分享在各國服務的經驗。

楊淑秀表示,慈善並不是沒有用處,但有其限制。窮人無法真正被認識,救濟的人或許充滿善意,卻無法設身處地著想,所以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不信任。

楊淑秀舉一個實際碰到的例子:在台北萬華有一赤貧家庭,她與同事在拜訪時給這個家庭一筆金額不多的錢,但是下次再來時,主人卻很主動的拿出醫療證明,表示「我沒有亂花這筆錢」。楊淑秀提醒大家反思,在我們救濟的同時,是否也有潛意識帶著優勢與不信任?

洪萬六也提到,理解窮人的處境,比分享物質更重要。他以自己經驗說起,從馬路上發傳單的人一張張遞出的紙,可能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也可能像他在羅斯福路上碰到的老婆婆一樣,只是為了消磨時間。「人總以為自己的知識與判斷是正確的,但事實不全然如此。」

走進貧窮,理解貧窮的真正背後故事,才能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洪萬六說,他開始理解發傳單工作者的處境,若真的不想拿,也會以微笑表達尊重。

林聖齡也談到她在美國紐奧良所看到的赤貧狀況。有許多救濟方案,希望從教會等宗教組織向外擴張,但卻發現許多窮人經常不出席。她轉述教會裡的神父說,他花了六個月才真正了解窮人為什麼不來。

貧窮的循環令這些人沒得選擇。二十個人住在一個單位的公寓裡,大部分都是非法移民,他們不敢出示地址、因為法律不容以致於找工作困難、薪資低,無法穿得體面令他們完全不敢想進教堂這件事。

「赤貧的人通常無法享有權利」,楊淑秀表示,有人因為沒有房子住、進而沒有投票權,這些在公民社會中認為不可剝奪的權利,在窮人的生活中卻很難做到。

六十年前,世界人權宣言正式頒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但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楊淑秀鼓勵無論所讀什麼科系、在什麼領域的人,都應該以貧窮的人為師,因為他們享受權利的機會最少,而我們應該反思有哪些需要改進。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6則報導
2,271則影音
70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3,848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5,705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4,810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5,486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6,384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20,896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9,388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7,744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6,059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793
推:
0
回應:
0

對抗貧窮 是慈善還是義務?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341篇報導,共12,82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341篇報導

12,82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