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興盛,許多孩子擁有自己的社群平台甚至經營粉絲專頁,而其中的粉絲人數很可能變成了孩子互相較勁的項目,甚至成為孩子形塑自我認同的因素。
市面上有種app稱作「粉絲人數分析器」,目的是讓使用者能夠了解社群粉絲追蹤及退追蹤的名單,
除此之外,在Facebook當中還有一個專門以「互追、互讚的」為目的的社團,使用者會將自己的社群貼在社團內,要求互相追蹤,其中又有一些小規則
1. 大帳小帳區分: 通常大帳的粉絲人數較多,使用者會強調是用大帳追小帳或是小帳回追大帳等,甚至有些會明白標註小帳粉絲人數低於XX則不互追。
2. 按讚、愛心: 有些使用者會註明一顆愛心換一顆,或是一顆換三顆愛心等等。
3. 騙追、退追: 互相追蹤後若對方退追蹤即所謂的騙追,將可能受到公審,或是另一方也退追蹤。
可以看到,粉絲人數及愛心(按讚數)對於這些使用者似乎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使用者為了吸引更多的粉絲、讚數,
我們有時會看到展露身材、修圖過猛、買奢侈品只為拍照或是做有危險性的行為,為的是要吸引他人的目光贏得粉絲,
而原意是用來連結彼此、分享生活的社群平台,也失去了其原先的功能。
粉絲人數、按讚人數這類型數字的展現,很容易讓人產生比較的心態,甚至可能誤將其視為人際、自我肯定的要素,
當孩子處在自我認同混淆的青春期,數字的呈現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最容易被看見的方式,然而卻可能讓孩子執著在數字,而忽略了更多的自我價值。
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討論這些數字對其所代表的意義及象徵,以及帶著孩子探索生活中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獲得相同的感受,讓孩子可以更加理解自己的網路行為,也可以讓他們能從更多元的方式找到認同及信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