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古以來即有「民以食為天」的重要觀念,其中稻米是台灣民眾主要的主食之一。但是根據農委會所公佈的2021年《糧食供需年報》,裡面統計的糧食自給率及國人食米量,這兩個數據已經是連三年雙雙下降。糧食自給率再度下降至 31.3%,國人食米量也創下史上最低,來到 43.0 公斤;低於2020年的44.1公斤。農委會分析,糧食自給率與食米量下探,主因是氣候異常導致稻米減產,也因國人飲食西化、疫情縮減餐飲業用量等持續低迷。自由貿易後,糧食的選擇性增添許多,且白米飯的高熱量也讓許多人減少食用,對此民眾莊凱傑表示:
「現在健康飲食不是很流行嗎,所以他們都是以蛋白質為第一優先選擇,再來是菜,再來是飯,因為一碗白飯大概300大卡,而且現在也不是農業社會,我們現在現代人大家幾乎都是坐在辦公室活動,像是我們都是坐在教室裡上課,需要的熱量就不會這麼多,所以我通常都是利用,蛋白質來增加我的飽足感,太多碗的白飯反而會造成人體的負擔。撇開健康飲食來說,我是喜歡吃麵的,麵的口感比較多,比較多選擇,比較有層次一點,但是飯就是,吃到的感覺就是只有這樣,所以我通常不會,通常沒什麼在吃飯,我通常是以麵啦或是蛋白質,為增加我飽足感的來源,然後再來是菜,而且我們家煮稀飯當早餐,就是真的超級超級少,要像之前社會那樣是真的完全不可能。」
所謂的升糖指數,又叫糖生成指數,是用於衡量糖類對血糖值的影響。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雖然比糙米飯高,但通常還是比精製麵粉製作的麵包低。米飯,尤其是糙米飯,益處是大於麵包的。但之前疫情使得外送餐飲興起,消費者簡單就能取得食物,不過也增加非米食類餐點的取得。而最近台灣疫情逐漸緩和,觀光產業用米量預計會回升。過去農糧署也曾舉辦炒飯及飯糰比賽,並協助得獎商品至通路販售,來刺激國人購買。東遠碾米工廠執行長李上謙表示:
「其實台灣的農委會農糧署,他有一直推動台灣米標章,然後再來會定期舉辦一些什麼滷肉飯節、飯糰比賽,什麼便當比賽,為了要促進大家對白米使用量上升的一個活動,但是效果有沒有限?一定有限,因為你的選擇沒有人可以遷就。三、五年前的新聞,怎麼樣不好,你看這五年後,開始提倡吃米飯,現在說吃米飯不會升醣,然後米飯不會變胖不會怎麼樣,都開始又回歸了,為什麼?其實那就是一個誤導,以前的誤導,他們都沒有發現說,其實我們東方人的體質,跟我們平常的飲食,跟白飯的互相作用力,到底創造多大的熱量,這個都沒有人去研究,那到近期健身產業興起、高蛋白什麼這樣子,才會慢慢發先說,其實吃米飯是不會變胖, 不然日本人有胖嗎?也不胖,是因為我們處在比較熱的國家,醣吃比較多啦,北方人吃鹹比較重。」
雲林縣人口流失問題相當嚴重,3年多來流失近2萬人。二崙鄉人口數更不到3萬人。位於雲林二崙鄉的東遠碾米廠,一直高度重視二崙的發展,並積極推動農村振興。除了與專業農戶簽約、結合現代科技的檢驗方式,也推出許多稻米的副食品及禮盒,並舉辦馬拉松路跑等活動,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更讓許多大企業及廠商,了解二崙這塊美麗的土地。二崙鄉民黃哲夫說到:
「當時是真感謝他們,對我們二崙這個地方的發展,這麽積極參與,還舉辦這麽多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和企業,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是最棒的。(台語)」
一碗白米飯,從上游端至下游端,農民、中盤商到消費者都牽扯著許多淺在問題。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及國人食米量,並減少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這些不只是政府需要擔心的而已,更是全台灣人必須要審慎思考的重要課題;除此之外各國缺糧與搶糧危機,也將會是未來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之一。所以推動食農教育並不只是為了農民,而是為了更多消費者與整個國家。如果能強化對日常食用稻米的認知,更能兼顧國內食米量與民眾健康。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黃安眴 採訪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