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手」護山徑的匠人 手作步道維護生態

2022/09/20 20:00
4,075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楊于萱、詹佳淇、余佳皓/台北市報導】地瓜,是一名實習步道師。作為一名步道師,地瓜會利用步道旁現有的素材,如倒木、石塊等,用對環境最低的傷害,對步道進行修復,他說:「你發現裡面有雞母蟲,有蟬,甚至是蛇的蛋。這時候如果看到了,我就會暫時的移走,然後工程結束,我再復原,這邊的生態就保留下來。」

照片

↑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左)與實習步道師地瓜(右)。 攝影/余佳皓

從紙上談兵到實際行動

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因黃武雄所寫的一篇名為「夢想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的文章,內容提到「有沒有可能透過大家的合作,找出一條環島的、走路或騎單車的路線?」因而決定與黃武雄一同成立千里步道協會,黃武雄從數學教授退休後,在永和社區大學任教,便決定以永和社大作為基地,推動千里步道運動,而周聖心也是推動的其中一員。

原先從事教育工作的周聖心,因推廣教育改革而開始提倡社區大學,便結識了黃武雄等人,進而協助推動千里步道運動,接下執行長工作的她,以為只要五年便可以完成環島串連的工作。「但當時千里步道運動僅是個藍圖,至於要怎麼做,階段性的目標是什麼,那都是後話。」周聖心說道,後來,串連工作的確在五年內完成了,協會卻發現還有其他山徑步道的問題,像是步道修復的選材等。

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手作步道增步道永續性

千里步道運動最主要的活動就是手作步道,手作步道的定義,就是以對環境及當地生態最低污染的方式,以人力就地取材來對步道施作,增加步道的永續性,千里步道協會秉持著「因地制宜」及「就地取材」兩大原則。地瓜表示,除了考量到步道當地的環境狀況及生態,還要減少外在材料(例如水泥、鋼筋等)的利用,因此修復步道的材料,多是利用所在地附近的石頭或是倒木,以減少運送材料的碳足跡,達成低碳的目的。

照片

↑地瓜(左一)教學修復步道的過程。 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提到修復的過程,地瓜說會因步道的地域性,而有不同的問題,也因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像是步道若位於溪流的匯集處,常常會因落葉枯枝堵塞,而造成淤泥堆積會使步道泥濘難行;首要工作就是清除枯木雜草及溝泥,接著要在現地尋找適合的自然材料,像是石頭或木頭;再來要在步道挖出適合的形狀大小來擺放材料,嵌入石頭及木材,最後會再進行局部砌石讓步道更安全。

地瓜說,手作步道比工程步道更有韌性和彈性,工程步道是利用鋼筋及水泥搭建而成的,彈性較低,較不易進行常態維護,手作步道不會像水泥一樣堅硬,如果損壞了,比起工程步道來說,更能快速的修復,且常態維護也較為容易,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維護的,就不需要經過重重標案,再投入大筆資金進行修復。

人人都可以成為步道的守護者

千里步道運動從二〇〇六年開始,歷經了五年的實地踏查、試走、選線以及定線,在二〇一〇年完成了將近三千公里的環島山線以及海線的串連活動,而完成這些手作步道的活動,當然需要人力來協助,因此有了「步道師」。要成為步道師必須經過五個階段,首先要成為志工,經過實務課程與講師挑選後加入種子師資,經訓練後為實習步道師,訓練完成後再成為步道師,最後進階到資深步道師,這過程需要花費三至五年,也有一個獨立的職位為榮譽步道師,通常為地方耆老。

目前協會裡有八位步道師及三位資深步道師,步道師會在活動中帶領志工及學員們進行步道的修復,而資深步道師擔任講師的角色,也會對手作步道進行指導以及教學,地瓜目前是實習步道師的一員,學生時期原先就讀輔大物理系,並參加與戶外活動相關的社團,熱愛山林的他,後來轉至文化大學森林系。由於課程與環境教育有關,因而接觸到千里步道協會,發覺協會的環境保護觀念與他相似,對環境教育抱有熱忱的他,決定成為千里步道協會的一員。

地瓜會負責帶領手作步道的活動,他提及自己在修復步道時,可以看到當地的原生態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受到人為的破壞。「你發現裡面有雞母蟲,有蟬,甚至是蛇的蛋。這時候如果看到了,我就會暫時的移走,然後工程結束,我再復原,這邊的生態就保留下來。」這就是地瓜與協會所追求的低碳與環境永續。

除了手作步道活動之外,協會也有舉辦工作坊、智庫沙龍以及出版書籍等,工作坊提供民眾一個可以參與手作步道的行程,讓民眾可以跟隨協會一同體驗修復步道。智庫沙龍每次都會邀請不同的來賓,分享自身與步道的連結,像是有一場智庫沙龍,邀請了三位與協會合作拍攝修復步道過程的導演,分享他們與協會的創作歷程。協會每年也都會出版書籍還有地圖,最近的書籍--⟪手作步道⟫和⟪手作之道⟫,講述三十條手作步道的見聞及工法,協會出版的地圖會介紹台灣各個步道,也會推薦適合旅遊的步道。協會透過各式各樣的手法,期望大眾能夠對台灣山徑步道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一起加入修復步道的行列。

照片

↑協會每年都會透過出版書籍來推廣。 攝影/余佳皓

未來展望

從二〇〇六年至今,已經有一萬五千的志工投入手作步道的行列,台灣一百五十條步道都有他們的修復過的痕跡。談到未來的目標,周聖心提到今年底會有亞洲步道大會,協會想把這十六年來對步道的議題以及成果發表給全世界,透過國際之間的交流,讓這項成果成為台灣對世界發聲的管道,以及一種軟實力的展現。

大眾可以透過閱讀協會出版的書籍,以及參加工作坊或認識智庫的方式來加入維護步道的行列,「參與的方式有很多,成為一個宣傳者、成為一個贊助者或者來步道上一起修步道,都是自助助人的方式」周聖心說道,期盼有更多人支持以及參與行動,協會也願意培育志工及步道師,歡迎大家加入步道維護的工作行列,共同為台灣步道盡一份心力。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看著地瓜演放光芒的說著他的故事,可以感受到他是真正喜愛修復步道的工作,在執行長講解過後,我們也深刻感受到協會非常努力地為台灣步道盡一份心力,在我們離開前,執行長也熱情的邀約我們以後在步道上相見,希望有機會能夠真正去參與協會的工作坊,一起為台灣步道盡一份心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