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熱中活躍的生命
從山頂上往下望,山脈像一隻隻綠色的手指伸向大海。這一天,我們沿著山系的指縫順流而下,走入全台灣最水深火熱的地段。幾十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噴發出的岩漿緩緩流入海中,在水蒸氣與火山灰瀰漫的灰霧中形成了現在的地形。幾十萬年後,山稜上覆滿了綠樹,雨水在山凹匯流成獨立的小溪緩緩走入海中。這些連結著海與陸之間的臍帶,孕育出獨特卻又充滿活力的神祕生命。這裡,是台灣的北部,一個廣為人知,卻又不曾被深入了解的地方。
利用河口旁清澈的湧泉作為民生用水。
沿著台二線,你是否發現過我們經過了無數條看似不起眼的小橋,橋下有的是水泥堤岸、有農用取水口,有的沿岸水草搖曳、有的甚至是周遭婦女洗衣聊天的好地方。然而,隱藏在其中水面下的世界,你可曾見過?
台灣西部過去常見的日本?螯蟹,近年因為河口的汙染而數量銳減
蝦蟹類是秋季河口最活躍的生物。特地隨我們到現場授課的施志昀老師說道,他記得小時候看過成群的毛蟹在大雨過後將自己縮成一團,像一片片落葉隨水漂下到河口邊產卵的壯觀景象。卵孵化以後成為蚤狀幼蟲,隨著溫暖的海水漂浮,脫殼五次後成為大眼幼蟲來到合適的河口準備上溯成為幼蟹。生物的本能驅使他們一路爬呀爬的,爬向未知的旅程,除了河口鹽分的變化,他無法預知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座座人工的陷阱,還是適合傳宗接代的環境。然而努力的上溯便是生命的希望。
看看寬掌沼蝦和其他善於游泳的蝦種的比較。
同樣需要由大海回溯的,是善於攀爬的過山蝦(貪食沼蝦)、寬掌沼蝦,看他粗壯的步足,便是為了能夠翻山越嶺回到上游。
壁蜑螺粉紅色的卵鞘
河口的螺貝類,也是十分容易觀察到,但又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物種。這裡的河口住了一種特別的物種-壁蜑螺。壁蜑螺的生活史也是個小小的謎。交配後產出一顆顆小小卵鞘,成熟後約有40-80個擔輪子幼蟲隨水流漂下,成為小壁蜑螺後再爬回溪流。
迴游、上溯,這一路上勢必要經歷許多困難。「這又是為了什麼呢?」其中一個參與的夥伴問了這樣的問題。是啊!這麼辛苦又充滿風險的生活,如何在這樣的環境存活下來?又為何要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想像的是,在演化的過程中,這些海源性的物種緩慢往淡水域擴張,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生活習性;這些迴游生物在隨海流漂浮的幼年時期,可以將領域播遷到更遠的地方,而不像其他的陸封型水生生物,僅能利用大雨來臨時的洪水傳播到鄰近水域。這樣的生活習性勢必要面臨一至兩次的大規模遷徙,由於風險高,因此產生出為數較多的子代,應映這樣的風險。迴游性物種的子代,往往成為河口間獵食者口中的佳餚,同時以能量觀點來看,也成為淡水與海水間能量交換的媒介。相對也就顯得河口以及這些獨流入海的小溪的重要性。台灣的大部分的大型溪流、河口,都被人為的水利工程、生產建設所佔滿,這些獨流入海,受到人為干擾較小的小溪成為這些河海洄游生物的一線生機,這裡的生物多樣性高到令人咋舌,讓人不得不去想,如果台灣的其他溪流未被破壞,該有多麼豐富的物種阿。也讓人開始思考,哪一天如果這些僅存的棲地都消失了,迴游物種無法生存,讓陸地失去與海洋的鍵結,對我們該造成多大的影響。
※更多精采照片請參考「水環境保育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北溪場」活動相簿
※更多文章請參考 www.eeft.org.tw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