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唸日文版的經濟學入門,其中提到日本有一年,風調雨順,稻穀大豐收。結果,穀價大跌,逼得很多農民必須賣兒鬻女去還債。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豐富中的貧窮」。不過,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現象。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豐收可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所以原住民會有豐年祭。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多數農民種植單一作物,一旦市場供過於求,大量農產品變成燙手山芋。所以,政府只好出面把一些次級農產品銷毀,藉以穩定價格,幫助農民。
說到這裡,可以引出另外一個重點。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農民除了埋頭生產自己所需要的農產品外,還會研發各種農產品保藏技術。去琉球參觀他們的傳統村落,可以看到懸空的糧倉,既可以保持穀物乾燥,也可以防鼠。歐美農田,收割後,就把麥草捲起來,飼養牛羊。舊社會農家也會製作酸菜、醬菜、菜乾之類的;客家人很會作柿餅。只是,進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後,大家分工愈來愈細,農民逐漸失去保藏農產品的技術能力。
以前聽水果攤老闆說,才知道把成熟香蕉剝皮後,裝入保鮮盒,放進冷凍庫冰凍,吃起來有冰淇淋的感覺。當然有些水果是不可以冷凍的,但香蕉可以。我只是好奇,為什麼沒有人賣盒裝的冷凍香蕉。即使臺灣沒有市場,在寒帶或沙漠地區,應該會受到歡迎吧。
總之,農政單位不能只顧農產品生產問題。對於分配和保藏技術,應該也要加把勁。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