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文改變社區─「芬第夏宮都會生活美學」

文字-A A +A
文/謝宜潔
  在都會社區之中,有一種社區像是「美麗城堡」一般,有豐富的公共設施及美麗的花園以高聳的圍牆與周邊世界幾乎隔絕,牆內住戶從停車場就可以直達住所,彼此間亦沒有依賴。位於永和永貞路與永利路交叉口之「芬第夏宮公寓大廈」即是如此,建設至今不到四年,二棟大樓佇立在附近傳統的矮樓層公寓群中,彷彿一幢隔世城堡。然而,這樣的美麗城堡內卻潛藏著結構網絡脆弱的風險,除了建築結構致使住戶少能有水平的互動,也因為社區裡的住戶是一群缺乏共同記憶的聚居體,且私領域的觀念亦隨文明進程而增強,導致此類垂直式社區人際間的疏離與冷漠,但是隨者社區逐漸成孰與老化,許多公共議題必將一一浮現,所以,這樣一個新興的大廈住宅模式、外來人口如何與附近傳統鄰里、在地者做社區資源及人際網絡的聯結是很重要的。

都會地區公民美學的醞釀與發酵
  在社區人才培訓課程及都會型營造輔導進行討論之時,社區管委會便提出緊鄰社區旁的貨櫃屋,是車輛行進之視覺死角,因而常造成交通事故以及夜間治安的問題,幾經社區與鄰近二里里長及附近住戶協調後決定往內遷移,但貨櫃屋遷移後,行進之視線明顯寬廣,惟遺留的空地卻是佈滿廢棄物及建築水泥痕跡,因無人整理,已陸續有丟置雜物及亂停車輛的情形。
  於是在找出欲迫切解決之公共議題後,社區管委會決定以美學的方式來改變空間氛圍,藉由社區後狹窄巷道之美化、照明問題之改善及整頓社區旁之水泥空地,形成社區共識,勾勒出社區環境遠景,再利用中秋晚會串起與附近鄰里居民的橋樑,藉由敞開大門舉行音樂欣賞、愛心義賣、跳蚤市場,為莫拉克風災賑災募款,發揮居民之大愛精神。


行動講師:左為社區地圖製作。右為生活環境踏查

  在都會型輔導一系列課程中,社造中心與崔媽媽基金會配合社區需求安排一系列課程,除了現階段最夯的「節能減碳」議題,教社區如何省電且省荷包外,另也規畫兩次環境踏查與空間美學規畫的課程,期能藉著課程引發住戶對居住環境有新的想像,並創造出社區住戶間對環境改善的公共意識。
  一開始,參與學員在課堂之間是少有互動且陌生的,聽社區志工吳小姐說,其實學員幾乎是社區義工,但在活動之後彼此間往來卻不頻繁;藉著此次課程中對不同議題的討論、兩天社區環境檢視及共同針對環境踏查後所注意到的問題製作社區地圖,義工之間的情感逐漸熱絡了,甚至還在社區的公共區域包水餃,辦起小型的一家一菜,像大家庭一般圍著長桌一起共進午餐,這樣的轉變是由於在凝聚社區空間的問題意識時,他們重新看到自己習以為常的社區空間狀況,因此自己與社區的關係乃至自己與鄰居的關係開始打破對環境的疏離感,讓社區義工從活動時的協助者,學習成為一群自覺提昇社區生活品質並擁有自力營造能力的社造推動者。

用藝術溫暖人心
  在社造中心所辦理的課程結束後,當時的主委、主委夫人及義工們便開始致力於空間美學的改造及中秋晚會的籌備,在永和社區大學的協助之下,除了針對馬賽克拼貼實作及貨櫃屋彩繪開設相關課程外,另外也因應「節能減碳」開班教授手工肥皂的製作,成品便作為中秋節活動當天的義賣商品;無論是在馬賽克拼貼活動及貨櫃屋彩繪,或是之後陸續完成的空地花圃堆砌及手工皂包裝,每次活動皆得到住戶熱烈回響,參與人數也相當可觀,最重要的是在此一過程中,每個活動及課程並不是如同曇花一現,而是藉由藝術介入空間的議題強調民眾參與不同模式的可能性,將住戶帶入過程中,引發他們參與公共議題,亦引導成為空間的塑造者,其影響及能量的累積是較長遠且永續的。


大家在公共區域包水餃(左)、自製手工香皂(右)

  然而,在本次社區及空間營造的過程中,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歷過種種挫折及挑戰,從零開始累積,抱著擇善固執的初衷及彈性的溝通以獲得今日的成果。期間曾因管委會內部的強力反對而使一開始的推動者一度想要放棄,但後經過社造中心的協調及強烈的責任感使然,從廢然到毅然決然,二人持續而有耐心地與管委會及臨近里長溝通討論,並努力找尋其他社會資源,繼續完成提昇環境生活品質的理想。如今,藉由活動及課程的擾動,美麗城堡已打開了大門並踏出了社區營造的第一步,社區發展的願景將更開闊,而資源網絡也在此一過程中逐漸累積、串連成為社區的能量,參與過程的社區朋友更是得到了滿足的成就感 ,以及更多的喜悅及希望。


社區旁狹巷內鐵皮屋彩繪事前準備


社區旁狹巷內鐵皮屋彩繪實錄(左)、完成圖(右)

  芬第夏宮公寓大廈即是一個藝術介入空間的成功案例,在疏離冷漠的都會區中透過「藝術」相對柔軟的方式來進行氛圍營造,住戶一旦打破冷漠,便能體驗到其中樂趣,也因為社區朋友參與了空間營造的過程,而讓參與者與環境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塑造了彼此間共同的記憶。而此次美學空間的營造更深遠的意義就如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系主任黃海鳴於《藝術介入社區》中所談到的,遊戲性的集體藝術創作是一種超脫實際利益但又需要互助妥協的創造性工作,這會是一種引發差異、以及欣賞由差易所生產出果實的媒介,也是一種從孤獨小眾,透過特別的藝術形式,到達能夠聚合「大量差異小眾」共同創作多園又合諧的社會過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M&M

看到自己居住社區,被如此的報導,很感動!藝術氛圍是要被引導及感染的,感謝這些無私付出的老師及義工們!

lee

謝謝提供這?好的資訊

2

加入時間: 2010.03.16

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加入時間: 2010.03.16
10則報導
0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有了地基,你想打造怎樣的房子

2011-11-23
瀏覽:
1,964
推:
0
回應:
0

2011文化資產月刊-本月主打星:紙寮窩

2011-08-25
瀏覽:
4,934
推:
0
回應:
0

2011文化資產月刊-本月主打星:北斗

2011-06-15
瀏覽:
3,557
推:
0
回應:
0

新莊社區大學生態農園—找回人與土地的親密感

2010-06-24
瀏覽:
4,946
推:
5
回應:
1

99年度臺北縣社區營造人才培訓活動

2010-05-11
瀏覽:
3,164
推:
2
回應:
0

我聽!我看.港邊的日子

2010-05-07
瀏覽:
2,687
推:
9
回應:
2

黑金與黃金的交會—猴硐的故事

2010-04-07
瀏覽:
4,311
推:
8
回應:
2

凋零後的再生文化─堅韌的柑腳生命力

2010-04-01
瀏覽:
4,802
推:
9
回應:
1

用藝文改變社區─「芬第夏宮都會生活美學」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67篇報導,共13,19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67篇報導

13,19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