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婉茹、馮少菲/嘉義報導】
由於民國六十二年新北門車站落成,及伐木業不再興盛,北門驛逐漸失去其在北門地區中的重要地位,而雲霄厝古道則在道路的拓寬後,逐漸少為人知。儘管文化逐漸消逝,在北門地區中,仍然有當地居民發展出的特殊在地文化,值得讓人注意。
環境變遷 林業與傳統技藝式微
新北門車站於民國六十二年落成,北門驛在阿里山林業發展的重要地位逐漸消失。在阿里山森林鐵路轉型為觀光用途後,北門驛成為阿里山旅遊的觀光入口,「當時要去阿里山的人都會從北門驛搭乘火車,一天的班次很少,前一晚上去要到隔天才有車下來。」住在雲霄里七十餘年的居民羅智雄說。但在民國六、七十年代,環保意識抬頭、提倡阿里山森林保育,以及伐木業逐漸減少的情況下,阿里山林業帶動北門地區經濟發展的景象已不復見。
在同一時期,雲霄厝居民因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少人從事「剖香腳」這項傳統行業。「會捨不得結束「剖香腳」這個行業,想繼續做又會被小孩阻止。」曾經做了六十幾年「剖香腳」、年已過80歲的邱李秀鳳說。對長期從事「剖香腳」的婦女而言,雖然工作辛苦,但久而久之也對這項傳統行業產生感情,成為一種習慣。邱李秀鳳的女兒李錦雀表示,因為小時候曾幫忙父母剖香腳,能體會剖香腳的辛苦,當生活條件改善後便會希望母親不要繼續從事「剖香腳」。從事「剖香腳」的人減少,加上老一輩曾從事「剖香腳」的婦女逐漸凋零,讓這項特殊的傳統技藝逐漸消失。
特殊在地文化 北嶽殿音樂團
日治時代以後,因嘉義市道路的拓寬,雲霄厝古道逐漸失去聯外道路的功用,而雲霄厝古道一帶不只有百年歷史的「剖香腳」,還有因與九華山地藏庵<註一>的地緣關係密切而產生的在地文化,北嶽殿音樂團。
北嶽殿音樂團於民國三十五年成立,具有相當的宗教意義。音樂團屬於九華山地藏庵爐會組織的一部分,當時只要九華山地藏庵舉辦活動或繞境,北嶽殿音樂團必須參與表演。除了參與廟的活動,若當地居民有婚喪喜慶,也會邀請他們前往表演。北嶽殿音樂團屬於非營利組織,團員多因興趣而學習。北嶽殿音樂團團長賴清山表示,因為是業餘的表演團體,團員也都有工作,只有需要表演時才會聚在一起。音樂團的練習過程辛苦,「一大早天還沒亮,就得起床練習吹吹嘴<註二>,到了晚上還要到廟門口練習腳步。」賴清山說。北嶽殿音樂團成立的全盛時期,參與的團員有四、五十人之多,特別的是參加的團員中沒有女性,賴清山表示,當初帶領北嶽殿音樂團的師傅只收男性,而這樣的特色也傳承至今。然而,傳承至今已經62年,團員僅剩十幾位,且平均年齡約為60?。賴清山表示,由於參加北嶽殿音樂團後,每當廟方有活動時必須參與表演,平常時間容易被限制。因此,年輕一輩想學習的意願降低,導致北嶽殿音樂團也面臨無人傳承的情形。
北嶽殿音樂團於民國五十年的團體合照,顯示其曾扮演地方廟宇及婚喪喜慶中的重要角色。記者林婉茹/攝影
雲霄厝古道因時代的變遷、生活環境的改變,成為都市中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道,而北門驛附近地區亦不再繁榮興盛。舊有的文化因此逐漸消逝,成為當地居民追述過往的一部份。
<註一>九華山地藏庵位於嘉義市雲霄社區南側。
<註二>管樂器必須透過「吹嘴」,用嘴唇共振才能夠發音。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