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最南端的蘇澳鎮,在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前,是台灣東部交通的中繼站,繁華的黃金歲月,隨著人們交通路線的改變退散,人口外流,商業沒落,但這並不是句點,坐擁南方澳漁業資源和世界級的冷泉,這個小鎮只是處於沉睡狀態,等待被喚醒、重新崛起的那一刻。
蘇澳冷泉旁超迷你文創市集
八年級生蔡姝姮,選擇把工作室設在蘇澳冷泉園區前,期待的是觀光人潮讓商圈回溫,年輕人有機會在地就業,讓喜歡親山近海的人,可以在此創造夢想的事物,就像「原木燒」的好鄰居-做手工皮革的「indo玩皮工坊」,和手作烘焙的「地熱小姐」,三個單位組成一個超迷你文創市集。
蔡姝姮負責在蘇澳的工作室,提供多款DIY體驗,讓喜愛手作者,能烙下屬於自己的深刻符號。
國小皮雕課是社造初體驗
娘家住「過溪仔」(永光里),小學就讀白米溪畔的士敏國小,「士敏」為水泥英文cement之諧音,即因曾為台泥蘇澳廠員工子弟的學校,是白米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協力夥伴,她在校時上過跟社區合作的皮雕課,只是對小學生來說,皮雕就只是皮雕,現在回想才理解,社區營造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他們學這些工藝。
因為白米社造而有原木燒
事實上,「原木燒」和白米社造有著極深的淵源,她姊姊蔡韋彤讀國中時,父親就叫她去社區當志工,從彩繪木屐開始學到電燒,蔡姝姮則是去打工時學會電燒,姐姐後來更以原木電燒開始創業。某年蘇澳冷泉潑水節,專營木頭製品的十分商圈理事長,看見蔡韋彤的作品後邀她假日去駐店,現場客製化電燒,因為生意很好需要副手,找蔡姝姮去幫忙刻字、燒小花邊、找錢等工作,那時她大學三年級,畢業後就直接投入這行。
蔡韋彤學的是服裝設計,繪畫是得心應手,蔡姝姮讀國際貿易,原本不怎麼喜歡畫畫,不過為了能夠接更多訂單,只好強迫自己練習,學了二、三年後才開始接case,第一位顧客是外國人,去十分商圈逛時現場訂製,完成後寄給他。雖然沒有收到對方的任何回應,但她一直覺得那位客人一定不滿意,理由是比起現在的功力,那時技術並不成熟,也因此,她感謝所有付錢買單的客人,讓她能越來越精進。
木材自然原始的質感,搭配電燒深刻簡樸的線條,讓客製化的成品成為送禮、自用皆宜的特色紀念品
創業初始的產品是鑰匙圈,利用人家給的剩木料,向親戚借用機具切片、打磨,後來逐漸開發其他品項,自行設計形狀,挑選質地軟硬適合電燒、顏色不會太深的木材,如荷木、樟木、加拿大黃檜、山毛櫸等,讓消費者有更多選項,也開發多款DIY體驗課程,讓喜愛手作者,能烙下屬於自己的深刻符號。
青年創業最需資金和人力
兩姊妹是巧手起家,為增加能見度,開闢客源,目前以市集擺攤比較多,工作室是有餘力才開,網路銷售則以FB和設計商品購物網站Pinkoi為主,深感青年創業最需要的協助就是資金和人力,購置耗材和工具要資金,顧店、銷售要人力,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擴大,他們也考慮培訓人員,轉型做商品鋪通路,但會維持客製化作為特色。
以手作文創為業,是一條沒有既定方向的路,能和最親密的家人合夥創業,同甘共苦,是她們姊妹倆一起實踐美好的過程吧。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