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局「真情巴士」定點式的災區導覽,雖然沒有為災區帶來明顯的效益,但也觸發了災區民眾的一些想法。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室舉辦「林仔邊假日遊學團」,邀請民眾騎單車漫遊林邊,並與當地產業及社區結合,讓民眾實際體驗林邊產業的興衰與社區濃濃的人情味。
目前已辦理過兩個梯次,仍在試辦階段,未來將針對鄉內不同區域規畫不同主題的行程,可望可以常態性舉辦。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室表示,目的不在於觀光人數的多寡,而是希望促進人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地方規劃深度遊程 以「草根」拚觀光
災後林邊整體呈現蕭條,人口移出甚多,為重振這樣低靡的氣氛,地方工作者想到利用發展社區深度旅遊的方式,將遊客引入,試圖為地方帶來新的氣象。
林邊鄉與東港鎮交界的的大鵬灣是未來很具指標的觀光景點,希望藉由這樣的資源,吸引遊客進入林邊,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的工作人員鄭婉阡說:「規劃上以認識地方及地方文化特色為訴求,最重要的是,社區及在地的生產者可以草根性的參與當中。」他強調,形成以低干擾地呈現當地人文趣味所在,不希望以消費環境成本的建設去炒作觀光。
目前行程規畫出以濱海區為先,民眾騎著腳踏車從光林村前往濱海的水利及崎峰兩村,沿途經過未來要設置的太陽能光電區、銀放索養殖專區以及製作漁網的工廠,相關人員及生產者為民眾講解各項產業的現況,並體驗灑網捕魚以及海邊「控沙窯」的趣味。此外,水利社區的媽媽們更為來訪的遊客準備具有當地特色的飯湯及米粉炒,讓鹹鹹的海風中充滿道地的人情味。
兩難!?傳統養殖業vs.太陽光電
水利村銀放索養殖專區的李先生指著一旁正在施作加高工程的魚塭說:「八八之後,我們的漁塭都長高了,最主要是因為林邊是個濕地,一直存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怕再淹水。」他也介紹了龍膽石斑與青斑的養殖方法及魚種的特性。他說,台灣的養殖技術已經在巔峰了。另外,她也更進一步指出,許多養殖大戶已經移往海南島、越南及菲律賓等較少颱風的地方了。
另外,太陽能光電區內的漁塭,塭內的水已經排乾,原本應該漂在水面的電板暫時擱放在岸邊。去年年底一場「施工日」變「完工日」的風波,雖然經濟部以「專案」的方式,用能源基金補助原先差額,也維持住了「養水種電計畫」的誘因。但災區漁塭的整地成本高,難度也高,加上原先廠商已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水上漂型浮動太陽能電板」,終不堪負荷,負責光林段及塭岸段的廠商不得不中止合約(其他地段正常施作)。屏東縣政府仍積極招商中。
太陽能光電區讓在場民眾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新鮮感,另一方面是其對土地利用的一種「善待」思維。來自屏東市的陳先生向記者說道:「如此除了可以降低地下水的抽取外,漁塭可用以蓄洪,雨季時可以緩解區域排水及抽水站的負荷,降地區域積水的機會。另外,業者也會支付漁民土地租金及管理費,這樣漁民的生活也能有個收入。」他認為,這等出自「善待土地」的立意,讓他十分感動。
傳統產業的包袱及新產業的風險,讓林邊的產業陷入兩難,鄭婉阡認為,此題目前無解。她說她自己也很難去定位現在的養殖業:「養殖業的產業鏈在林邊鄉內關係著太多上下游家庭的餬口生計,要短時間內很難有所改變,且這是很長遠的過程,任誰都沒有把握。」另外,「養水種電」看似得宜,但是否是災區的唯一選項?其目前最大的風險,在於鄉親對政策的質疑,深怕哪天再來一紙公文,全盤皆輸;其二,石斑魚列入ECFA的早收清單,當前的行情看俏,這也增添了林邊災區太陽光電產業的變數。
褪去「災民」 重思「責任」
「八八之後,除了走出『災民』外,應該去重新思考我們對於環境的責任,例如太陽能與傳統養殖業的例子,希望透過這樣行程讓大家去了解,以及反思。」鄭婉阡說,基於支持地方產業,尊重在地生產者,因此舉辦了這樣的活動,也讓在地的工作者一同參與家鄉的發展。
「災後的陰霾,讓很多人選擇離開,留下來的人,要在地方上繼續打拼。」林邊國中退休老師袁碧慧感性的說。這次活動,吸引家長帶著孩子參加,帶著孫女參加,也是林邊國中老師退休的曾連壁表示,這可以幫助孩子們多認識家鄉,縱使有一天孩子會離開,但至少「情」會留下來。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