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明明壓緊了傷口,為什麼血還在流?

2007/05/04 16:31
3,184次瀏覽 ・ 8次分享 ・ 5則留言
PeoPo推 8
檢舉

我們知道新聞的標題以及首段文字,幾乎就是通篇文章的精要,也通常是後續焦點延燒的方向,然而,當所有媒體都將焦點鎖定在『自行車騎士必須自己配戴安全帽』時,誰來告訴我們『道路的不良規劃與並排停車的取締鬆懈才是真正的危險來源』?

(2006.10.21寫於無名小站)

『騎自行車不戴安全帽 每年上百騎士枉送命』

這是今天MSN新聞的標題。然而這個問題早在半年前就已經討論過了。以下是各家媒體報導首段的摘錄。

『研究發現,國內每年有三千七百人騎自行車受傷,其中多數為青少年和老年人,近八成是被汽、機車撞倒。專家呼籲,自行車騎士應戴安全帽。』
--引自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便民服務>交通新聞摘要

『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每年騎自行車受傷的人數高達3700人,死亡人數更超過百人,近八成是被汽、機車撞倒,而交叉路口是騎自行車受傷或死亡最危險的地區。且受傷者多是兒童及青少年。專家呼籲,自行車騎士最好也要戴上安全帽。』
--引自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報導指出,根據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每年騎自行車受傷的人數高達3,700人,死亡人數更超過百人,近八成是被汽、機車撞倒,而交叉路口是騎自行車受傷或死亡最危險的地區。且受傷者多是兒童及青少年。專家呼籲,自行車騎士一定要戴上安全帽。』
--引自單車誌線上電子報

『你會騎自行車嗎?是否曾經因為騎自行車而受過傷?根據研究發現,國人在騎自行車時最容易發生受傷與死亡的危險地區是交叉路口;所以,專家建議,騎自行車時應該要戴安全帽、穿護具,以及在危險的路口時,可千萬不要只靠紅綠燈,最好還是要再看一下是否有來車,才能儘量避免傷害。』
--引自中華醫藥網

以上報導告訴我們,騎自行車的人必須戴上安全帽,才不會在受車輛撞擊時頭部外傷。

然而,邱弘毅教授所強調的,『自行車專用道未妥善設置之前,不贊成推動學童騎自行車上學』的真正重點,卻沒有焦點報導,最多只在文中輕輕帶過。

我們知道新聞的標題以及首段文字,幾乎就是通篇文章的精要,也通常是後續焦點延燒的方向,然而,當所有媒體都將焦點鎖定在『自行車騎士必須自己配戴安全帽』時,誰來告訴我們『道路的不良規劃與並排停車的取締鬆懈才是真正的危險來源』?

針對個人忍受的訊息一再被複製、釋出,針對環境改革的訊息繼續被忽略,莫怪乎小市民的隱形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政府的皮球踢的愈來愈靈巧。

這種現象留給我兩個疑問:
1.難道新聞記者通通看不到重點?
2.交通部永遠不會選擇稍微『對一點』的配套措施來做,只因為『貴了一點』?

然後還有一個問題是留給關心這個問題的大家的:
/你會選以下哪一項?
a. 花錢給自己的孩子買一頂安全帽
b. 捐100元請施明德順便要交通部進行路權平等的道路規劃
c. 兩者皆要
d. 安全帽撞壞了再買一頂新的,繼續忍受這一切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今天MSN新聞的標題:『騎自行車不戴安全帽 每年上百騎士枉送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波蜜 (未驗證) ・ 2007/05/04 17:04

非常認同,因為感同身受。每次騎車擔心汽機車的開車沒耐心或開快車 而擔心受怕被他們撞到。

阿醜 (未驗證) ・ 2007/05/04 17:19

角度特別,推!

今暐 (未驗證) ・ 2007/05/04 17:43

那位國中小女孩,被莽撞開門的汽車駕駛撞倒,以致被後車輾過肚皮,竟無端陷入終身癱瘓的危險!

民視新聞怎麼寫的:「......她鼓起勇氣,每天辛苦復健,堅強意志加上媽媽鼓勵、醫生照料,不到一個月,奇蹟發生了。

輕輕一個吻,紀家母女揮別了淚水,重拾笑容,不過,她只是幸運個案,提醒汽車駕駛人,開車門前務必先停看聽,乘客一律要從右邊上下車,否則,傷人性命,一輩子心難安。」

雖然記者有「提醒駕駛人」,但據我觀察,在台中許多路段汽車根本直接停到了機車道上,台中已經沒有所謂的機車道!因此騎士、行人每每閃閃躲躲,生怕一條小命剎那不保。

而這種現象,不是僅由汽車駕駛的個人行為可以解釋,也不僅僅是取締不力可以解釋,其層次甚至要提高到道路規劃的問題,自用車過剩以及行人路權問題,而這些深具新聞價值的好材料,為什麼記者不去挖掘?

很想對該篇民視原文說一句:現在還不到溫馨的時刻。

Free Voice (未驗證) ・ 2007/05/04 18:39

類似這樣的議題值得常態性的提出來討論.

台灣孔明車 (未驗證) ・ 2007/05/09 13:31

這也是千里步道運動希望政府正視慢速行人的路權的原因之一。希望大家一同發聲自己來爭取權力,靠公部們自行發現問題,真是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