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劉富貴; 中為日本團領隊 永井康德醫師)
7月4日~7月6日,來自日本四國松山市永井康德醫師,岐阜市的市橋亮一醫師以及福井縣的紅谷浩一醫師等一行8人訪問台灣。分享在宅醫療的安寧療護照顧經驗以及考察台灣偏鄉醫療。這次是日本在宅醫療界,首次在台北以外的地方演講在宅醫療。日本醫師也深入台灣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台東,拜訪聖母醫院,看到沒有資源的偏鄉,卻有健康營造的奇蹟。
(主辦人 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 余尚儒醫師介紹日本講者)
日本醫師的此行演講內容,和對照顧的思考,超乎我們的想像。紅谷醫師當初為了解決一位身心障礙兒童照顧問題,成立一家只有一位個案的日照機構 Orange kids' care lab,引起廣大迴響。每年夏天帶著家屬和身心障礙兒童到海邊,甚至到輕井澤旅遊。
紅谷醫師提醒我們,和醫院醫療不一樣,社區醫療很重要的價值是彼此互相支持,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角色,不非一成不變,隨時可以調整,最重要的是人和人互相支持。
紅谷醫師投入在宅醫療契機,源自住院醫師階段,2年偏鄉的社區醫療訓練。他的老師,中村伸一醫師照顧的小村莊,在福井縣名田庄,在宅死亡率超過40%以上,如此減少醫療費和長照費用,可說是日本目前偏鄉社區醫療典範。名田庄之所以會成功,不是依賴高科技或是金錢,而是人與人的連結,彼此互相照顧和支持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曾能訓練出像紅谷一樣願意獻身社區營造的醫師。這樣做法值得台灣的社區醫學訓練考察與仿效的地方。
來自市橋醫師本身為血液腫瘤科醫師,喜歡與人互動,對心理學和諮商有專研,本身又具有日本照顧管理師(Care manager)的資格,2008考察日本各地在宅醫療診所之後,2009年毅然離開醫院,在現成立總合在宅醫療診所。
總合在宅醫療診所不僅有熱忱,也擅用資訊科技,攜帶式超音波、胃鏡(用在確認胃造口和吞嚥功能)、到筆記型電腦,一樣不缺。每次訪問診察當場書寫病歷後,列印病歷放入在病患家中的在宅醫療管理資料夾內,不同專業的人家訪,都在同一本資料夾做紀錄;藥物的部分,除了當場列印藥單給家屬,也即時傳輸到社區藥局,專人送藥。病患需要住院時候,這本手冊也一併帶去醫院。他的團隊努力讓即使獨居的人也可以在家往生。
相關影片(英文字幕)
市橋醫師團隊不僅照顧病人,也出版書籍,甚至know-how指導年輕醫師(R40計畫)開業投入在宅醫療。市橋醫師自許在宅醫療界的果醬爺爺(Jam ochisan),製造更多的在宅醫療麵包超人(Anpanman)。
日本在宅醫師為了滿足許多人想待在家的希望,超越制度,法規和給付的精神和創新。正是,我們看到,(台東)聖母醫院在東部偏鄉的角落,不計代價努力的事情。在宅醫療不僅需要制度引導,需要不斷社會教育(提高對在宅醫療認識),以及人才的養成。更重要的是哪裡有願望,我們就去實現的精神,這是日本在宅醫療先行者,給我們的啟示。
(攝影 劉富貴)
(後記)
其實,我們只是扮演樞紐的角色,讓不同地方,有同樣信念,為同樣價值而努力的人們,開啟交流的一扇窗。依照WHO標準,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率20%),每五個人有一位超過65歲。到了2050年台灣的高齡化率將和那時日本一樣突破40%。無論醫療或長照都是沉重的負擔。
因此,為什麼台灣社會需要發展在宅醫療呢?
1. 可以減少超高齡社會不必要經費支出
2. 多死社會應該對人,提供醫院醫療(死亡)以外的選擇
3. 滿足他人的願望,讓別人幸福,也讓自己快樂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