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嘉琪/嘉義番路報導】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番路彈藥庫自1960年建立以來,一直是安全存放危險砲彈和火藥的重要場地,是一個具有國防歷史價值及特色的建築。嘉義縣番路鄉公所為了解決當地資源回收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積極爭取將彈藥庫活化成資源回收場。
隱身於嘉義番路的歷史見證者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番路彈藥庫是台灣經歷八二三炮戰後,為了備戰所興建的檜木衍架彈藥庫,建設在番路鄉五虎寮的山坡上,由於地處偏遠且附近人煙稀少,再加上周圍的遮蔽性極佳,因此當時共建立了50多座彈藥庫,並以魚骨圖的方式分開,以減少風險。從1960年成功建立後,它便開始負責儲備軍方的彈藥,成為當年兩岸50年代軍備對抗的見證者。
軍方將彈藥庫清空後,番路鄉公所決定保留原本的建築結構,展現歷史悠久的特色。【記者 王嘉琪/擷取自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官網】
新舊結合 彈藥庫變身回收場
到了2016年軍方清空所有存放在彈藥庫的彈藥,清空後的彈藥庫原本要移轉給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為了改善番路鄉資源回收場空間不足的問題,番路鄉公所積極向環境部爭取興建資源回收場的補助經費,同時也向國防部爭取同意撥用以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嘉義縣番路鄉鄉長蕭博勝表示,為了讓以後的垃圾處理更加有效率,同時也讓回收的項目更多元化,所以決定將彈藥庫活化成一個有用的資源回收場。番路鄉公所清潔隊隊員張惠菁指出,舊的資源回收場礙於地目<註一>不符使用規定且空間有限,難以負荷在經濟與觀光產業發展帶動下,大幅增加消費採購而衍生廢棄物的現況。現在的法規已經更加明確,回收場的規劃也會根據最新的規範去安排,像是回收場儲存格的設置、廢棄物的後續處理等。希望可以在不影響原本建築的結構下,保留彈藥庫的外貌及歷史背景,設立一個設備完善的資源回收場。
番路彈藥庫活化成資源回收場後,回收品的分類更加明確,場地也更加寬敞。【記者 王嘉琪/攝影】
高效率回收場未引起民眾關注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科長張志聰從小就住在彈藥庫附近,提及對彈藥庫的印象他是說:「其實它只是對我們的國防有價值,對當地而言是不太方便的。」蕭博勝表示,因為彈藥庫位於偏遠地區,附近比較沒有住宅,加上平常都是番路鄉清潔隊在負責回收民眾的垃圾,所以不論是彈藥庫還是活化後的資源回收場,民眾對此並不會有特別的感觸。而番路鄉的回收車會配合垃圾車一起向民眾收取家中垃圾,只有在民眾有大型垃圾時才會通知清潔隊,而清潔隊會前往民眾家中回收垃圾。因此,對於民眾來說,資源回收場較不那麼貼近他們的生活。雖然民眾對彈藥庫活化成資源回收場並無太大的感受,但番路鄉清潔隊隊員表示,之前的資源回收場雖然分類明確但場地較小,而新的回收場除了分類更精細外,場地也變得更加寬大,甚至還加裝自動化的輸送帶,使清潔人員可以更有效率的去分類回收物,活化後的彈藥庫讓番路鄉有一個地方可以集中放置鄉民的回收物。張惠菁也指出,清潔隊是資源回收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在興建工程的規劃設計上,硬體設施有回收物貯存區、工作鋼棚分類區、輸送帶、地磅站以及停車空間妥善規劃,讓清潔人員以更安全、方便及簡單明確的方式,迅速完成細分類工作,並且改善工作人員作業環境。
番路鄉清潔隊隊員在資源回收場將玻璃瓶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確保玻璃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回收和再利用。【記者 王嘉琪/攝影】
望未來與各界合作 為環境共盡力
番路彈藥庫是台灣第一個成功活化成資源回收場的例子,關於番路鄉彈藥庫的未來規劃,蕭博勝表示,鄉公所自身的能力有限,難以單獨完成彈藥庫的活化利用,所以期望可以有一個產官學<註二>合作,或是邀請基金會進行協助,共同解決番路鄉資源回收等問題,同時實踐環境永續發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目標。
<註一>地目:日治時代為了建立完整的地籍資料及登記標準,將土地使用類別,再細分各種分類,顯示土地使用的情況。
<註二>產官學:「產」是指產業、企業,「官」是指政府,「學」是指學術界,包括大學與科研機構等。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